□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 通讯员 陈正国
麦收时节,艳阳高照,热浪滚滚,记者在鄄城县董口镇采访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时,那一个个紧张忙碌的施工现场,一条条平坦洁净的通户道路,一张张笑靥如花的脸庞,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一阵阵开心爽朗的笑声,让记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晴天不起土、雨天不踏泥”的目标,正在逐步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一走进董口镇许楼村,记者就看到52岁的许振保用自家的水管,正在给几天前铺设的水泥道路进行洒水养护。许振保告诉记者:“修路这样的好事,我们当然要大力支持。就拿我们这条胡同来说吧,以前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三轮车根本就开不进来,拉东西还需要肩挑人背。你看今年收麦,我们收割好的小麦用三轮车就可以顺顺当当地拉到自家的院子里。”
一个小时后,记者赶到了与许楼村相距不远的靳庄村。宽敞整洁的街道、上乔下灌的绿化苗木、整齐划一的房屋、宽窄长短相同的胡同,让记者感到靳庄的“与众不同”。听了靳庄村党支部书记卞西灵的介绍,记者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委:“1994年,我担任支部书记的第一年就痛下决心,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对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无论是两条东西主街道还是南北24条胡同,都统一了标准。当时的阻力非常大,好在有党员干部带头,才让我们挺直了腰杆,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缠户’。村庄统一规划后,既解决了住房胡占乱建和村容村貌脏乱差的现象,又腾出土地200多亩。”
“这次我们村共硬化了二十四条胡同,路面是三米宽,每侧预留的一米半作为绿化带,明年春天村里统一进行高标准绿化。全村260多户,家家出门都是水泥路,户户门前都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苗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在我们村再也不会出现了。”健谈的老支书卞西灵带领我们来了村里的扶贫车间:“以前,我们村的这个头发加工扶贫车间,都招不够工人。主要是村里的路不好走,周围村里的妇女都不愿意来。现在来的人车间里都坐不下了,老板卞西坤正准备新建一个加工车间。扶贫车间老板一年到底挣多少钱?我还真不清楚,但我知道去年仅工人工资一项,他就发了50多万元。”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一点也不假。自从村里修了路,村里的致富能人都开始回村创业了。你看,这个六亩多的养鱼塘,原来就是一个臭水坑,特别是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蚊虫成群结队。自从承包给村里的致富能人刘明峰和卞广燕后,经过两年的精心治理,这个昔日的‘蛤蟆窝’已然变成了水清鱼肥的‘聚宝盆’。从今年春天开始,这两个小伙子又有了新的打算,他们准备将鱼塘四周全部栽植上黄金柳和红叶石楠球等高档绿化苗木,在鱼塘南面的空地上安装健身器材,建设农家乐饭店,不久一个集休闲、健身、垂钓和品尝生态鱼、农家菜的垂钓园,就会给我村带来更多的人气和财气。”老支书卞西灵说得兴高采烈,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与靳庄村老支书卞西灵握别后,记者又来到了这次采访的第三站——臧庄村。臧庄村党支部书记臧留波介绍道,该村的街道、胡同、民房都规划得十分规整,主街道是水泥路面,胡同是清一色的八砖铺地,绿化也十分讲究。三条主街道分别被命名为文明路、和谐路、小康路,两旁的绿化多为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花椒树、桃树、枣树、杏树等;各个胡同和村中空闲地所起的名字更是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诸如杏花胡同、海棠胡同、柿子胡同、瓜果长廊、农家菜园等。
杏花胡同里的村民李兰荣热情好客,让儿媳妇给记者端来了一小盆洗好的杏子。“我看你们家的杏树上还有很多杏,你们怎么还不采摘呀,就不怕被调皮的小孩子偷了去?”听了记者的问话,李兰荣笑着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栽植着各种果树,从春到秋谁家都不缺瓜果吃。有句老话说得好,生瓜梨枣,谁见谁咬。现在大家伙的日子都比过去好过多了,谁还在乎这点生瓜梨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