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棕编不常见,但无论在哪出现总会赢得人们对这项手工艺的认同与称赞。作为汉族传统的手工技艺,它起源于三国时期,以棕榈叶为主原料,配以彩带、亮珠、丝线,成型的编织品一个个栩栩如生、造型别致,深受人们喜爱。
在金乡县化雨镇的李官村“藏”着一位“不太出名”的编织手艺人。因为在同村村民眼中,这个不擅交际,平日里宅在家里、农忙时出入蒜地的“标准农民”,难以与手工艺人对上号。
拜访姜华是出于对传统技艺的追寻与好奇,刚开始还在质疑连村民都不知道的民间艺人真的能编出来十二生肖?带着疑问,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约见了化雨镇李官村的棕编手艺人姜华。按照村书记的指引,走到村东的小胡同口,见到了刚从蒜地忙活完回家的姜华夫妻,虽然略显疲惫却也满脸笑意。寒暄后来到姜华家。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院子里到处是蒜架、农具等农耕的气息。走进堂屋桌子上、餐桌上、电视机上到处都是龙、鼠、兔、蚂蚱等林林总总的手工艺品,编织精细、惟妙惟肖。姜华是普通农民,只不过自幼喜欢编制,得亲人传教,小时候喜欢用青草编制简单的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份手艺的喜爱也愈发浓厚。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结识了在景区从事手工艺制作的“编制师傅”,从此以后他时不时的会把自己作品和心得通过网络与师傅进行沟通和交流,编制的手艺也越来越精细,渐渐的儿女喜欢的各种玩具、各种动画人物也能“信手编来”,成为他手中的“工艺摆件”,这给他和家人带来很多乐趣,也密切了家庭成员的关系。
再见姜华是在金乡县金龙湾文旅小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上。通过镇文化站的介绍,他主动推介自己的编织品,在文艺展览上设置了展台。活动现场,他手里拿着几片棕榈叶、一把小剪刀和一根细针,撕、拉、绕、穿、刺,不一会一只蜻蜓展现在眼前。与之前的农民形象很是不同,他娴熟的技艺吸引了很多群众驻足观看,展现了“民间手艺人”的魅力。他对围观群众说:“十二生肖,飞禽走兽,你说的出,我都能编。”与初见时的内敛不同,这份自信源自内心深处。姜华坦言自己的棕编手艺即有对历史的传承,也有新的学习和探索。“创新的事物更有生命力”,在阳光的照耀下,忙碌中的姜华显得分为高大。
从非遗展览回来,姜华在村里成了“小名人”。村书记和很多村民专门去看了他的作品。农村的手艺人已经不多了,也很少有人能依托手工艺品实现致富梦。“如何让手工艺品走得更远”成为亟待思考和面对的话题。包村干部和村书记专门到镇文化站和文旅发展办公室咨询,通过集中商议,计划借力包装手工艺品项目把棕编打造成致富的“钥匙”。首先是扩大影响力,按照“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收学员、教编织、成立合作社,让民间手艺人“扩面”;其实是打开销路,通过定点联系羊山、金龙湾和徐州、临沂等文旅产品销售点推广销售,同步利用农村电子商务这一新型平台,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建立网上销售服务店,采用“合作社+远教学习+互联网销售”的模式教技术、售产品,推动编织产业发展壮大。
手艺人在民间,期待他们用巧手编织出致富路。(刘姗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