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莱芜区口镇下水河村,一排排崭新的居民楼比肩而立,街道干净宽敞,宣传家风家训的文化墙生动形象。在这里,传统文化与村庄美景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下水河村是莱芜区以组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20年前,下水河村还是一片脏乱差,村集体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纷纷破产,负债百余万元,村里人心涣散。在困难之际,郑传尧被村民们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郑传尧以党建统领全村工作,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在村庄发展中的积极性,牢牢抓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在旧村改造、移风易俗、产业发展方面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实现了党员做表率,群众得实惠。
这些年来,下水河村创建“五个一”党建工作新模式,坚持每天一次村“两委”班子早会,每月一次向党员群众代表述职会,每半年一次履职情况述职会。党支部每年向群众公开承诺十件实事,明确责任分工,增加了干部责任感。在党员管理方面,下水河村实行积分管理制度,按积分发展新党员。创新“线上线下”流动党员管理新方法,使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参加学习教育。
村里党员践行“戴党徽、亮身份、树形象、当先锋”主题活动,打造“6+3+1”党员服务新样板。每名有能力的党员都认领1个服务岗位、帮包2户困难家庭、承包一个责任区域,开展义务巡逻、卫生保洁、矛盾调解等工作;建设党群服务站,推行一站式全程代理服务。
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下水河村的发展蒸蒸日上,“省级文明村”、“省级城镇建设明星村”等各类荣誉40多项也纷至沓来。
下水河的发展实践证明,组织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组织振兴。莱芜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从组织建设、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入手,出实招、用实力,以组织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提升组织力,筑牢基层组织“桥头堡”。莱芜区把组织力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通过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全面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探索推行议事联合制,每月固定一天,由镇和村两级、党员和群众代表共同议事,提高村级工作透明度。制度推行以来,50%以上的村每月召开两次以上会议,党员参会率普遍提高到80%以上,有关农村干部的信访量年均下降15%。二是组织实施定期督查制,抽调专门人员,每两个月对村级班子运转情况、村级制度落实情况、会议召开情况、会议记录情况等方面进行督查,对存在问题的村定期“回头看”,督促整改问效。
加强战斗力,培育乡村振兴“领头羊”。把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紧紧抓住选、育、管三个关键环节,打造过硬带头人队伍。一是在提升能力上下功夫。换届后,按照“党课+培训+交流”的模式,采取区委书记、区委组织部部长上党课,党校教授、市直部门专家讲业务,座谈交流、分组讨论理思路的方式,对“两委”成员进行了集中高频次培训。二是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统一印发《党内组织生活有关制度汇编》《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记录簿》等,出台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村干部履职“十规十戒”》《村干部廉洁从政警示录》等制度,对村级工作事项和村干部行为进行规范,推动村级工作依法依规,督促村干部廉洁履职。
增强凝聚力,画好乡村振兴“同心圆”。把增强党员凝聚力作为乡村振兴的立足点,做好党员发展、教育、考评工作,强化党员队伍建设。一是严格党员管理。结合“灯塔——党建在线”有关功能,为每名党员建立电子档案;推进党员档案规范化管理制度,从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到党员转正、日常参加组织生活等实行全程追踪。二是抓实党员教育。通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设立党员示范岗”等方式,创新党员组织生活,强化党员作用发挥;通过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搭建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平台,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和载体;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灯塔——党建在线”等平台,整合党员教育资源,让信息多跑路,让党员少跑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