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一辆辆满载果蔬罐头的大货车从山东省级罐头产业特色小镇——沂蒙革命老区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缓缓开往全国各地,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罐头还运往沿海港口漂洋过海驶向国际大市场。目前,地方镇年加工各类果蔬罐头达90万吨,产量占到全国的近1/3,成为全国最大的果蔬罐头生产特色镇。
成绩面前,镇党委书记马超群欣喜地说:“这是我们地方镇历届干部群众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不忘初心,着眼打造罐头特色小镇,唱响有罐头的地方就有‘地方罐头’,撸起袖子加油干带来的结果。”
近日,记者带着选题和思考,走近地方,探寻地方镇罐头产业发展的“特色样本”,一个个精彩的答案展现眼前。
做大--“中国罐头第一镇”产值过百亿
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地方镇,旧时有“两个济宁州赶不上一个地方大峪沟”的美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滋养了地方镇天宝山下以黄梨、山楂、黄桃为主的4万亩果园,不过,伴随着硕果累累的丰收的同时,往往也带来滞销的苦恼,为打破“丰产不丰收”的魔咒,地方镇人在1986年走上了加工果品做罐头的道路。
一时间,一些敢闯敢干有眼光的农民开起了家庭作坊加工罐头,最多的时候,镇上有了300余家罐头厂。不仅罐头厂众多,选材的内容也比以往丰富了很多,黄桃、山楂、梨、桔子、甚至是蔬菜都可以做成罐头。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地方镇的罐头也开始销往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发3个专列,一个车皮载重60吨,一次发货100个车皮,那时候平邑的铁路因为罐头的兴起而变得异常繁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些天然制作的罐头行销大江南北。
30多年的拼搏奋进,地方镇的罐头产业从简单的作坊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果蔬罐头加工镇。如今,“中国罐头第一镇”的称号名落地方,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的牌匾在这里响亮挂起,“山东省罐头产业特色小镇”桂冠也实至名归。2016年,全镇加工销售黄桃、山楂、桔子、草莓、双孢菇、洋黄瓜等各类果蔬罐头达90万吨,创产值120亿元。
如今,地方镇的果蔬罐头不仅俏销经全国各地,而且还通过了严格的美国国家检验,成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专用水果罐头,更是依托临沂的强大物流而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出口欧美、东南亚、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地方镇罐头加工及相关企业已发展到120余家,涌现出“中国罐头十强企业”3家、“中国罐头十佳配套企业”1家、“中国包装十强企业”1家,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省级“一企一技术”企业2家;获农业部认证的中型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
做强---转型让“地方罐头”在全球叫响
如何推动罐头产业转型?如何把地方镇的罐头产业做强?如何打造地方罐头4.0升级版?地方镇的决策者和众多企业经营者们没有守着“蛋糕”停滞不前,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只争朝夕的精气神,站在全球罐头产业发展的高度,瞄准国际市场标准,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推动罐头产业大步前进。
搭建平台促转型。在地方镇,园区、电商、金融是罐头产业转型升级平台,园区吸引企业规模集聚,电商平台实现了天猫、淘宝电子商务与罐头产业深度融合。金融平台则为为银企合作创造了条件,让银企之间多沟通、多了解,找到银企之间的长短结合点,做到长短结合,推动金融资本与企业资源有效融合,实现政府、银行、企业多赢的局面。同时扶持龙头企业,积极筹备在齐鲁证券、新三板挂牌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升级。
创新技术推动转型升级。实践中,镇党委政府鼓励支持罐头加工企业高点起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和实施技术改造,变过去低档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先后引进博士以上人才14人,其中康发罐头引进的海外学者李恒博士,被评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康发、奇伟、玉泉、中海、万利来、大明、清甜、旺多多、家家旺等企业先后投资上亿元引进12条国外先进的罐头生产线,配置了先进的色谱仪、超声波清洗机、农残速测仪等检测化验设备,严格按照国际质量标准生产。通过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生产线,改变生产工艺,增加产品技术含量,罐头产品发生了质的变化。
创新产品开发促转型。为此,地方镇积极引导罐头企业创新外观包装设计,融入创意和文化,适应消费者需求。去年,康发投放微产品“唯果恋”、“桃不掉”、“梨不开”、“楂不散”等产品设计新颖独特,备受青睐,线上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实施“罐头+文化”,融入地方文化、时代特色,创新产品研发,加强与国际食品组织、中国罐头协会和国内科研院校等组织机构的战略合作,与中农大、山农大等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合作成立了研发中心,开发了低糖草莓、木糖醇、苏打水、阿拉伯糖等多项高端专利新产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