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云华
临近春节,温室大棚内的新鲜草莓陆续上市。然而,农户张宪广近日却犯了愁,因缺乏销售渠道,自家4个大棚内的新鲜草莓几乎无人问津,只能看着这些名为“红颜”的草莓红了一茬又一茬,却无奈地凋落、腐烂在泥土里。
家庭突遭变故,老两口返乡种植草莓
1月17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定陶区旺天下生态园,见到了正蹲在大棚里摘草莓的张宪广。从入口处望去,成排的绿色植株下覆盖着塑料薄膜,藤蔓间,青红相间、大小各异的新鲜草莓垂下来,落在叶片与塑料薄膜上,长势喜人。
然而,过道里、植株间,有些已经成熟的草莓却变成了一滩果泥,有的被人不小心踩进土里,有的甚至尚未被留意到,就直接坠落、腐烂在藤蔓下。
“卖不出去啊!刚熟第一茬的时候心里更着急!” 56岁的农户张宪广介绍,自己老家就在定陶区孟海镇,不过是第一次在老家承包大棚种草莓。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张宪广一家曾常年在北京郊区种植草莓,因物流便利、周边销售渠道较多,每逢收获季,就有水果批发商主动前去采购。1年前,张家突然遭遇变故,老两口痛苦之余当机立断,选择回老家照顾孙子、孙女。
可是,如此一来,家里的经济来源就只能依靠他在外打工的儿子了。既然是一家人,就要同甘共苦,经济负担怎会只交给儿子去扛?张宪广与妻子商量好,要利用自己多年来种植草莓的经验,在老家承包大棚。
两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要上学,更小一些的需要时刻看护,如此一来,张宪广基本包揽了大棚里的农活。“孩子的奶奶也很忙,就算来大棚里,也得带着孩子过来,很不方便。”张宪光说。
因当地土质、气候与北京有些差异,又担心肥料影响草莓的口感,张宪广决定施用有机肥;尽管塑料薄膜避免了杂草大量生长,可还是有杂草长出,张宪广就自己动手拔除。“很多时候,我凌晨5点多就得来棚里,中午饭随便吃两口,一直忙到天黑再回家。特别忙的时候,会雇人。”张宪广说。
缺少销售渠道,多番尝试后收效甚微
直到第一茬草莓成熟、面临出售,张宪广才意识到,自己一心忙眼前的事,却忘了考虑长远的出路。虽然种植区的交通条件不成问题,但是,这些草莓该卖给谁呢?销售渠道在哪里?对此,张宪广一筹莫展。
“没有批发商来这里批发草莓。回来时,我们只想着照顾孩子,也没考虑这么长远。第一茬草莓下来后,我联系过超市,但人家都有固定的供货商。有的超市需要我出具食品类安全证书啥的,我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办理。当时心里真是急坏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自己摘一些去集市上卖,卖出去的数量也有限;我还骑着三轮车去过咱菏泽市里,但我知道,城管部门对流动摊贩有规范管理,也不敢随便摆摊儿。”谈起自己曾经收效甚微的尝试,张宪广一脸无奈。
他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以后应该会越来越好吧。我主要是因为第1年在老家种植,没有销售渠道。即便没有现在的疫情,也不会有多少人来采摘。时间久了可能就好了。你看,我现在还在朋友圈里发消息,亲戚朋友们也在帮忙介绍,有时候会有人来大棚里采摘。”
采访间隙,做水果团购的齐女士恰巧来采摘草莓。她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自己是朋友介绍来的。齐女士说:“这里的草莓比外面卖得便宜很多,也更新鲜。我到现场后才发的朋友圈,有人看到后立刻就来预定了。”
因不愿耽误齐女士的时间,张宪广一边帮忙采摘一边叮嘱她说:“不能放冰箱里,否则会影响口感,两三天之内就得吃完。”
张宪广说,自己一上午能采摘70斤草莓,而自家大棚里的草莓能供应到5月份。他希望能多一点销售渠道,让这些不宜久存的“红颜”草莓在最新鲜时出售,无论是个人采摘、团购还是商户,都欢迎与他联系,电话:18701633802;采摘地:定陶区旺天下生态园,15号、16号、18号、24号大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