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正文
   

《三体》获奖,唤醒一个文学类型

2015-08-30 06:26:27  |  来源:大众日报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在网络中流传了多首为《三体》谱写的歌曲,科幻迷们殷切盼望《三体》电影的出现。在微博上,突然涌现出大量《三体》中人物名字的ID,最后所有的人物的ID都在网上出现了,形成了一个网上的组织,以书中人物的视角给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继续演绎着《三体》的故事。地球三体组织(ETO)已经在现实中出现了,网上甚至在销售ETO的徽章。
“孤独”的创作者
刘慈欣在山西一个终日灰尘蔽日的小镇生活几十年,同事和妻子甚至不知道他在写什么。在一个没人关心星空的地方,他孤独而缓慢地发展出自己的整个宇宙

《三体》销售已过50万册,网上阅读者不计其数,影视剧作品也正在拍摄中。面对《三体》热潮,“大刘”很冷静。
刘慈欣的作品第一次送到《科幻世界》编辑部的时候,是1999年,它的出现在办公室里掀起了一场兴奋的风暴,几个年轻的编辑阅读过《鲸歌》后,认为发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作者。
“这是波赛冬在唱歌,这是鲸歌。”鲸歌在响着,这是大海的灵魂在歌唱……现在已成为杂志副总编的姚海军回忆起当时读到他的作品,感觉到那个时期科幻文学充满探索的力量,给他带来了惊艳。他说,从明末清初开始,中国的科幻发展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是整体来看,想象力都很拘谨,直到刘慈欣的作品出现——他提供了一种非常宏大的想象。
刘慈欣对待媒体有几个特点:不太接受当面访谈,不喜欢记者跑到他的单位和老家找他。他见记者往往是在出差的途中。而电话是他最能接受的方式,他觉得在电话中不会拘谨,可以聊得更好。他的话并不多,用很少量的词汇回答问题。而这些回答很多都是重复以前的。他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不擅于交际的人,更理想的状态是隐藏在自己作品的背后:他不想站出来说话。
“我觉得这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宝库。”姚海军说。此时,刘慈欣在位于山西阳泉的娘子关发电厂办公室里重新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一种种有关科学所能触及的奇想被他编织进那让人兴奋的梦。
看刘慈欣的书时,读者常能够想象背后的作者,他在山西一个终日灰尘蔽日的小镇生活几十年,同事和妻子甚至不知道他在写什么,看一场《阿凡达》,要坐三个小时的火车。在一个没人关心星空的地方,他孤独而缓慢地发展出自己的整个宇宙。 
刘慈欣最早接触科幻小说是因为父亲的藏书,那对他是一段隐秘的阅读时光。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转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的煤炭系统,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山西。
在刘慈欣的记忆里,父亲拥有很多50年代的出版物,包括俄国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当时没有主流文学和科幻文学的界别,这些书在“文革”时都是被禁止的,他的父亲把书推到了床下。那样一个匮乏的时期,他没什么可看,就把这些书偷偷又翻了出来。
他第一本读到的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这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他感觉自己被里面的构思吸引了。后来又接触到一本苏联作家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是从别的孩子处借来的。
刘慈欣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奇思妙想的世界。而这一切是属于科学的,因此,也就提供了一种未来的可能性。
《赡养上帝》,这是刘慈欣的另一部作品。一位上帝流落到中国农村被农民赡养,这两者的距离,可能比从地球飞到人马座还远。《乡村教师》,据说也将被拍成电影。书里,寄宿的孩子们开学时背着米或面,娶不起老婆,每天喝酒赌钱等待救济、目光呆滞的农民们——这哪里是科幻,而就是纪录片。
刘慈欣太了解中国了,或者说,他太了解中国的底层。这了解赋予他一种绝不风花雪月的视角。他的人物,在抉择时常处于一种“零道德”状态。在此,宇宙法则的残酷和中国底层的残酷互为镜像。章北海要消灭同伴,因为太空中,燃料就是生命。活下去就要杀掉同胞,夺取燃料。刘慈欣让我们发现,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物质保障。当生存条件被剥夺,只能选“生”或“死”时,道德是多么不堪一击。
几年前,刘慈欣和上海交大的江晓原教授在成都对谈,大刘指着做记录的美女说,如果世上只剩我们仨,必须吃掉她活下去你吃不吃?美女表示愿意被吃,但不愿意吃人。教授不愿意吃人活下去。刘慈欣说,“我会。”
科幻是看向未来的文学
科幻文学是一个国家国力的“晴雨表”,是看向未来的文学,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三体》意味着中国新一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正因为如此,这样一个文化命题更不应当被忽视

《纽约时报》称《三体》系列的成功唤醒了中国的一个文学类型。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认为,“外国科幻小说在美国步履维艰,但刘慈欣的《三体》优雅而有力地证明,中国有着极佳的科幻土壤”。
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水平。很多国内评论如是说。事实如何呢?
中国的科幻小说诞生于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好奇与向往,被认为是国家摆脱贫弱落后的希望,涌现了大量对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想象,其中也包括科幻小说。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就写过一篇名为《新中国未来记》的科幻小说,其中想象了百年后才变为现实的上海世界博览会。
与其它文学体裁在中国的经历一样,科幻小说在中国也一度被工具化,即服务于某一很现实的目的。在其诞生初期,就成为中国人强国梦的宣传品,在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中,中国无一例外地成为富强先进的国家,让全世界向往和朝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科幻小说则成为向大众普及科学的工具,所面向的读者主要是少年儿童。这时的科幻小说中的幻想以现实技术为基础,作品没有或少有人文主题,人物简单,小说中所描写的空间范围基本上没有越出火星轨道,时间也都在近未来。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科幻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影响逐渐显现,中国科幻作家和评论家开始了一场科幻小说是属于文学还是科学的争论,最终以文学派的胜利告终,这场争论对中国科幻文学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西方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在中国迟来的影响,科幻文学开始摆脱科学普及的工具性使命,向新的方向发展。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平邑黄金桃“淘金”逾10亿元
下一篇:《乐陵年鉴》2015卷出版发行
 
0
 
 
 
 
推荐资讯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业 多点发力点亮绿色经济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观走访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
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
种下“牧草绿”,治愈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