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老人,他们为了“追随”子女,从这个城市移居到另一个城市,或者从小地方搬到大都会……他们或许有了新居住地的户口,但除了子女,他们几乎没有其他亲朋在身边,他们常常被称为“漂老人”。
这群老人,平时忙着照顾孙儿,倒也自得其乐。但当生病时,一个难题就会如山倒般“扑面而来”,压得他们难以喘息。
林林的父母就是“漂老人”中的一员,他们一家刚刚经历了这么一次“折腾”。
几天前,林林和58岁的妈妈坐了12个半小时的火车,从北京回到老家哈尔滨。
下了火车,母女俩直奔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节省时间、怕耽误病情。” 林林说回家看病“很无奈”。林妈妈是哈尔滨市企业退休职工,尽管早已随林林在京定居,但作为“漂老人”的一员,无法享受北京市医保待遇,“看病会很麻烦,还多花很多钱”,经过反复咨询比较,最终,母女二人决定回哈尔滨就医。
垂老退休的父母不免期望跟异地就业儿女同在一城。留,是“空巢老人”;“漂”,却要面对就医报销难、费用高昂甚至要自费。在哪看病,成了“漂老人”的“心病”。
目前,统一的《社会保险法》已实施两年多,但我国现在却有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0多个医保统筹经办单位,2000多种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由于医保信息不联网、政策不统一,异地就医报销面临难题,难倒的,大多是已经退休的“漂老人”。接受记者采访的医保专家表示,医保跨区域转移结算困难,正伴随近年来人口频繁流动日益凸显。
异地门诊全自费 , 很多老人不敢看病
数日前,林妈妈出现头晕、胸疼等症状,林林带着她来到北京市朝阳区的中日友好医院,她向记者出示的医院收费单据和就诊记录显示,林妈妈做了心电图、脑部CT等几项检查,加上输液,一共花费了1000多元。
“没查出是否心脏或者脑血管有问题,医生建议做进一步检查。”林林又带着妈妈在西直门附近的一家中医院就医,这一次,同样未能确认是否有心脏病,医生建议做更多、更深入的检查,林林再次花费了七八百元。
“近2000元钱的花费,全部自己承担。”林林咨询了哈尔滨市医保中心,享受哈尔滨市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的妈妈要想报销在京医院检查的医药费,必须是急诊,必须接受住院治疗,并且必须在住院5日内向哈尔滨市医保部门备案,“但门诊无法报销。”
林妈妈的遭遇并非个案。
2012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医疗服务总人次达2.3亿人次,但全国跨统筹地区转移基本医疗保障关系仅89.7万人次,这极少的比例中“漂老人”所享受的,更是很少的一部分。矛盾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长正在成为“漂老人”。
异地就医麻烦,成为“漂老人”当前养老最大的“心病”。
在北京,不敢看病;回北京,药物塞满行李箱,正在成为许多“北漂老人”生活的一景。
李贤的父母退休后,随自己和姐姐定居北京。李妈妈称,小区带小孩儿的,好多都是外地老人,在北京没朋友、没亲人,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最麻烦的是“不敢看病”。李妈妈看门诊都是自费,检查加上开药,“感冒一般都得花上千元钱,一个月退休金没了。”
李妈妈说,好多这样的老人都不敢在北京看病,都扛着或者自己弄点药吃吃。
小区邻居是北京市企业退休职工,介绍了一种专门针对李妈妈腰疼的膏药,李妈妈让李贤去朝阳医院购买了6盒,花费了300多元。“同样的科室开药,北京邻居挂号2元,我儿子花42元,人家药费还不花钱。”
李妈妈所说的是北京市门诊制度的改革,2012年,北京市不少三甲医院的“挂号费”改称“医事服务费”,人次门诊收费按医生级别分别定为42元、60元和80元,较原挂号费翻了8倍至14倍,北京医保给予定额40元的报销,但“漂老人”只能连同药费全部自付。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