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8亿元的云洲中大型无人船智能海工装备生产项目动工开建,总投资30亿元的山东电工电气海缆基地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20亿元的芜湖造船厂威海绿色海工科技产业基地项目正式签约……经开区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在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预计将突破65亿元。
产业强势崛起背后,有着创新联合体的驱动力量。经开区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致力于凝聚科技创新全要素,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通过布局空间载体、集聚创新要素、强化服务保障,实现“政产学研金服用”融通协同。
构建开放共享科技生态圈
打造联合创新产业新高地
为密切创新主体在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关系,经开区打造联合创新产业新高地和开放共享科技生态圈,高起点规划建设了总占地4.5平方公里的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园,大力培植海上风电、高端船舶、通用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岸线资源和现有基础,锚定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核心环节,经开区科学布局功能分区,分设船舶产业区、海上风电产业区、游艇产业区和海工装备及配套产业区四大区域,加快构建“研发设计、船海配套、生产建造”产业链体系,完善产需衔接、龙头带动、配套协作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着力提升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27家,2022年园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
围绕“强链、建链、延链、补链”,招引一批具有竞争力优势的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推进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预计至2025年,园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00亿元,累计新增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企业3家、新增招商引资项目数量2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0亿元。
在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推进工作专班基础上,经开区管委成立由工信、科技、建设、财政、国企等部门单位组成的园区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产业园区建设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政府与企业、链主型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创新主体与服务机构、科技创新与产业突破等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共融共进共享。
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探索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新模式
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提质增效共性难题,经开区广泛联姻高校院所,搭建科研协同攻关、科企联手开发、上中下游衔接的平台纽带,在技术集成、产品制造、配套推广、市场开拓、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有效实现从松散耦合迈向高效配置、从要素集合迈向能力协同。
瞄准“国字号”“大品牌”高校院所,导入高端人才、高新技术、高质项目等创新资源,为推动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能级支撑。与中船集团第七一六所设立威海研发中心,致力于智能装备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目前已聚集研发管理人才45名、关联公司3家;与哈工大(威海)共建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装备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目前已推广应用于泓淋科技、凤鸣桓宇、海华水产等近10家涉海企业,并联合相关单位成功“揭榜挂帅”威海市海产品加工和包装装备研发制造项目2项;与北京大学成立威海海洋研究院,正在实施3个涉海研发项目、对接15家技术需求企业。
通过专项资金投入、组织项目对接等方式,经开区与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山东交院威海校区、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等驻威高校以及国内涉海高校院所保持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引导相关企业在涉海人才培育、海洋产业重大技术攻关、海洋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联合共建。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招商局邮轮研究院(上海)及控制系统的供应链下游企业组成创新联合体,实施“气体减阻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推动了从机理研究到工程设计建造的迅速落地转化;三维曲板智能装备、昌泰船舶修造分别与威海职业学院联手成功攻克了复杂曲面多维度板材冷加工、船舶管系快速维修“卡脖子”关键技术;山东交院威海校区为念扬信息、博航船舶、德创船舶等以顶岗实习、定制化培养等方式提供人力资源,为晟南船舶、海飞游艇等近10家企业就船艇建造模块化、产品标准化、制造智能化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与输送。
“我们与企业共同凝炼技术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经开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聚力重大项目攻关,经开区协同企业组建“联合舰队”开展科技攻关、促进成果转化,实施一批省级重大创新工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互动融合。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不断充实创新联合体力量,如今已有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5所高校和省内外十几家企业加入,通过对4个大课题、12大关键技术持续攻关,实现了对高端客滚船快速建造技术的创新突破,将船舶在坞建造周期从原来的218天降低到现在的95天,生产效率翻了一番。捷诺曼自动化借力上海海事大学、哈工大(威海),实施基于红外智能传感的新型海洋环境污染物检测成套装备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填补了国内海工装备污染物智能检测领域空白,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船舶废气排放分析系统的国产化。
提升要素保障一体化配置效能
增创产业突破发展新优势
经开区还整合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力量,通过政策驱动、产学联动和服务促动,引导创新资源向战略性创新需求流动,以稳定可持续的资源保障,构筑共享共生共赢的产业创新生态。
“我们通过打好政策服务‘组合拳’,叠加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扶持先进制造业、扶持科技创新、加强招商引资等新修订的一系列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措施,采取区属国企基金合作、股权投资、代建回购等灵活多样资金注入方式,形成产业创新联合体和价值共同体。”经开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依托威海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联盟和船舶与海工装备专题推介大会,经开区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供给,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发展;将每个周五固定为“企业家活动日”,分主题分产业召集企业商家进行面对面互动交流、合作对接。在日前举办的经开区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座谈会上,云洲智能与德创船舶、高德游艇就船型设计、软件开发等整合优化达成合作意向,宏和轻量化与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就使用轻量化材料开展船舶制造达成初步意向,山东交院威海校区、威海职院、海洋职院等与参会企业达成人才输送意向。
经开区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投资3亿元完善园区基础配套环境,其中建设5栋1610套可容纳5500人的青年人才公寓,营造功能完善、业态齐全的“5分钟亲青圈”,加快吸引和集聚产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深化以智慧谷为核心、以三大研究机构为支撑、各类创新平台融合的“1+3+N”创新体系,构筑高度共享的产业公共服务与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科技支撑力和营商软环境。(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