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抢抓机遇,聚力突破数字强市建设,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服务数字化,以超前之识狠抓数字变革创新,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打造数字政府新模式,优化数字社会新服务,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新支撑。
集聚新动能 下好产业发展“先手棋”
山推股份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打通产品研产供销服财全生命周期数据,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太阳纸业引进工业机器人,建立智能立体仓库、废纸分拣自动设备,实现生产车间无人化。碳素集团以建设符合安全生产双体系标准的平台化管理系统为依托,实施危险工序和关键岗位机器代人改造,引进、改造20台(套)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装备,淘汰、替代传统生产装备,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如今,一批又一批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在我市不断涌现。
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市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方向为抓手,相继出台《济宁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济宁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济宁市关于深化改革创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积极落实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奖补政策,实施园区工业智能化改造提升行动,支持“企业上云”推动园区多元化工业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培育名园、名企、名品一体化的高端产业生态,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交流合作平台,努力打造一批标杆示范企业,用数字经济的蝶变催生创新集群的聚变,使数字经济成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新引擎。
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初步形成集成电路、机器人、智能终端、汽车电子4条产业链发展格局,拥有晶导微电子、康姆微电子两家省级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培育27个省级高端首版次软件、5个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拥有7家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和1个省特色型软件名园济宁软件园。加快产业数字化,“两化融合”走深向实。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2个,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3个,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园区2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5家,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个,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2家,推动3000台高价值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5G、企业上云、人工智能+等创新应用案例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塑造新模式 打好惠民利企“组合拳”
“我本来是想着先来咨询清楚,然后回去准备好材料再来办理的,没想到现在办业务这么高科技,仅仅靠着‘无证明城市’系统当场直接就领证了!”日前,嘉祥硕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蔡波到嘉祥县为民服务中心咨询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事宜,由于没带身份证和营业执照,窗口工作人员通过“无证明城市”系统,直接调取了他的电子证照,当场为他办理了食品经营许可证,全程不到半小时。
通过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我市已经实现2364项服务事项“免证办理”。其实,这只是我市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今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市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济e办政务服务品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这些都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目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市以数字赋能为驱动,开展破除数据壁垒专项行动,先后归集53个政府部门、42家企业99亿条数据,打通55个国家和省业务系统,迁移整合31个移动政务服务渠道,大力推动流程再造,全面推进“进一张网办所有事”。 目前,全市1.6万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筑垃圾处置、港航水路运政等277项事项实现全程电子化审批服务,建筑业企业资质简单变更等121项简易许可实现“秒批秒办”,打造了“军人退役”“新人婚育”“项目开工”“竣工验收”等85个“一件事”服务场景,政务服务“网上办”从“能办”“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在2022全国政务服务博览会上,“爱山东·济e办”政务服务品牌从全国近千个政务服务典型案例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全国“政务服务优秀品牌”。
我市在数字化发展中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力方向,不断丰富惠民利企应用,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针对“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领取惠民补贴不方便、数据采集困难等难题,创新实行“大数据采集——数据比对——自动发送”的静默认证方式,348万名惠民补贴人员实现待遇补贴“无感知、零打扰”。今年,我市还将进一步延伸服务,将惠民补贴从“静默认证”向“免申即享”拓展,对可以通过数据比对认定的,不再需要群众提交补贴申请,主动为其落实补贴。
走出新路径 绘就城市治理“新画卷”
城市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而城市管理则事关城市形象、事关民生福祉,是提升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市不断发力,以“数”致胜,坚持用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深化城市智慧含量,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舒心,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运河之都,慧治济宁”的济宁新型智慧城市整体品牌越擦越亮,城市治理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在济宁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密切关注大屏上的各项数据,在这里,通过“城市大脑”可以动态感知城市运行情况,及时获取城市运行各项指标。2020年,我市启动“城市大脑”建设工作,打通了17个部门、55个系统,建设了城市态势、经济运行、数字机关、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等8大专题,通过系统融合共享,构建起城市智慧中枢体系,实现城市运行态势一屏可视,有效提升了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
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决策只是济宁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打造有温度的智慧服务体系,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随着新能源汽车日益普及,充电难的问题成为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在济宁,新能源车主通过“爱山东”APP“零材料”,足不出户即可点单办理充电桩安装业务,符合安装条件的半天即可完成接电工作。这得益于我市开展的智慧应用场景打造工作。今年,我市印发《济宁市提质提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突出惠民导向,聚焦群众获得感提升,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医保、文旅、出行、体育、养老等领域,形成一批建设成效突出的惠民场景。目前,我市已打造了293个应用场景,场景建设成效不断由点及面实现深入覆盖,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胡美丽是汶上县辛王庄社区的网格员,每天要对社区卫生及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今年,得益于手机上的智慧社区“小帮手”,她的工作轻松高效了许多。“当监控监测到电动车进入楼道、汽车挡住消防安全通道等违规行为时,会自动通过大数据平台给我发送预警信息,这样我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处理辖区内的安全隐患。”胡美丽介绍。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我市积极探索“大数据+网格化”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打造了全市统一的智慧社区平台,通过平台,对社区内的人、地、事、物、情等5个要素数据进行全面归集,为社区提供精细化智能化服务。目前,平台已经实现全市386个社区全覆盖,为社区局面提供智慧门禁、停车管理、治安防控等20项具体应用服务。
数字“沃土”,正孕育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面向未来,我市将继续迭代升级“数字强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让人民群众在数字化发展中获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