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 吕鸿飞
“上岗前,我在村里没什么工作可干,想外出打工,但是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现在有了公益性岗位,在家门口就有了活儿干,每年能增收1万元。而且我们几个公益岗人员把村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环境美了,心里更美。”莱西市水集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王淑玲表示。
青岛市市南区湛山街道公益性岗位人员雷胜军说:“我现在负责社区的消防安全,自从干上了公益岗,感觉社会责任感提高了,自己就是社会建设的主人和参与者,我觉得很幸福、很满足。”
群众的贴心话印证了青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实效。今年以来,青岛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的指示精神和总体部署,聚焦人民期盼,主动担当作为,4.95万名困难群众通过政府公益性岗位安置增加了收入。
青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将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力争在2022年2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市3.7万个公益性岗位开发任务。同时,在农村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保障农村相关人员充分就业”的总体目标。各级各相关部门锚定总体目标,共同出谋划策,合力开展各项行动。
“我们作为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推动部门,牵头起草了《青岛市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组织召开全市工作协调会和工作部署会,部署岗位开发、人员安置、岗前培训等重点工作,确保了公益性岗位招聘安置等工作全流程规范推进。”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传华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安置4.95万名困难群众,其中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数量占全省总量的20%,社会和谐稳定基石更坚实,共同富裕基础更牢固。
青岛市依托省公共就业系统等“大数据”平台,开展广调研、大摸底,全面筛查城镇大龄失业人员、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残疾人等6类群体,建立岗位信息库和人员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对适岗人员底数清、情况明。
同时依托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社区(村居)公告栏等线上线下渠道,拓宽宣传覆盖面,提升政策知晓度。采取入户走访、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对重点群体进行点对点、面对面“送岗”。通过对点扩面宣传,调动就业困难人员报名上岗积极性。
青岛市立足城乡公益性岗位需求,定制疫情防控、森林防火、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多种专业化课程,组织专业培训机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上岗人员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工作职责,提升职业素养,确保安置一人、培训一人、合格一人、上岗一人,全面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同时,强化岗中培训。持续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常态化教育培训,提升上岗人员的综合素养,引导上岗人员感党恩、知敬畏、懂安全、守纪律。即墨区和李沧区等区(市)开发了“公益岗指尖学习课堂”,上岗人员可线上随时随地学习,有效提升培训效率,实现教育培训不断线,能力提升不断档。
青岛市公益性岗位开发设置坚持“因事设岗”“按需定员”“人岗相适”,聚焦疫情防控、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城市基层治理等领域,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综治网格员、村容保洁员、安全协理员和设施维护员等岗位,发挥参与社会治理、城市更新等积极作用。据统计,在全市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约1.6万名公益性岗位人员深入防疫一线从事辅助岗位。李沧区振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任志敏感慨道:“基层一线压力大、任务重,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人手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对基层治理来说的确是一场及时雨。”
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发了56个齐长城巡护岗,实现历史古迹巡护工作零突破;市南区成立“丝丝阳光”爱心理发队,为市民送去温暖;李沧区组建“银龄守望”互助小组,到失能、半失能的独居和空巢老人以及残障人士家中服务,让社区老人们倍感舒心;莱西市设立人居环境整治协理员和村庄卫生保洁员,带领公益性岗位人员加入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大军中;市北区建设“红色物管”;胶州市设置“红色楼长”……众多举措摸民情解民忧,取得了多方受益、群体满意的“乘数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