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美荣 盛超 丽娟
轰隆隆……9月25日8点,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大南铺村向阳花家庭农场,玉米收获机已在地里跑了两圈。“去年亩产1000斤,今年能到1200斤,除了老天帮忙,咱选的新品种和科学管理技术也出了大力!”看着黄澄澄的玉米棒子哗啦啦倾泻而下,农场主马兆文脸上乐开了花。
2013年,马兆文不忍心看着村里土地撂荒,和丈夫承包下260多亩地种粮食,并在两年后注册成立了向阳花家庭农场。农场刚起步时,她因为不懂技术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兖州区所在的济宁市建立起市县乡三级辅导员队伍,选派723人对家庭农场主进行“一对一”辅导,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提供最高300万元优惠政策贷款。马兆文享受的贴息贷款累计达到近200万元,她家承包的土地也从200多亩发展到480亩。
为了增加收入,马兆文还规划建设了占地10亩、每个网格占地1分的“一分地菜园”,对外出租。平时农场帮助租户打理菜园,产出全部归租户。这一模式很快受到城里人青睐。现在,“一分地菜园”每年能给农场增加五六万元的收入。
“家庭农场把土地集中经营,既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又节省了人力,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现在,大南铺村共有3个家庭农场,把村里的2600多亩土地全部进行了流转。”兖州区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主任高永成介绍,家庭农场亩均收益可比一般农户高10%,农场家庭人均收入可高出本地农民人均收入30%。兖州区把农场主们联合起来,成立家庭农场联盟,推广粮食种植新模式、管理新技术、主推新品种和作业新机械。
一边是挥汗如雨,一边却是凉意浸肌。邹城市太平镇前韩村,益菇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食用菌种植车间里,室温常年保持在15℃。20多位菇农有说有笑,正忙着将一包包蟹味菇采收进筐。“从早上6点忙到现在12点,这一个车间出菇2万斤,能卖8万多元。”12号车间承包人常召春是前韩村村民,他和妻子不用投资一分钱,一年能有6万—8万元的纯收入。
“以前地下生金,如今地上生金。”邹城市益菇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猛告诉记者,食用菌种植用地是采煤塌陷地,多以下面埋藏矸子石、上面附土的方式综合整治。这样的土地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玉米、小麦在上面长得很矮,基本没有收成。引进“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食用菌,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20个工厂化车间、60座大棚,邹城市益菇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有百余户像常召春这样的社员。“我们实行生产互助小组的食用菌种植模式,与村里的困难户、失地农户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常猛介绍。合作社将大棚(车间)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按“骨干社员+困难户+采煤塌陷地失地农户”的结构组成一个生产互助小组。互助小组的大棚(车间)实行错时出菇,一户出菇、小组全员帮忙,每户每年可节约用工成本7.2万元。
“合作社还与当地食用菌企业合作,以先赊后付方式,统一向种植户提供菌棒,企业派技术人员为农户技术指导。鲜菇收获后,由合作社统一兜底收购后销售给合作企业,实现农户、合作社、企业‘三赢’。”常猛介绍。目前,益菇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年产珍稀食用菌1.2万吨,销售额达5600多万元。近3年来,合作社累计分红470余万元,社员年均增收3.4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