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 洁
8月25日一早,张大人集村刚刚完工十几天的“法德一条街”上,高标准建设的宣传栏吸引了不少晨练的村民,宣传内容主要是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为什么这个普通的村庄如此重视法治宣传?村民告诉记者,这和他们村新来的“第一书记”有关系。
张大人集村是东阿县铜城街道的一个经济薄弱村,今年6月,聊城市政法委法学会综合科长冉德玉作为全市唯一一位驻村女“第一书记”,被派驻到张大人集村,与该村挂钩进行“全脱产”帮扶,任期两年。“法德一条街”是她上任后的第一个“大动作”,旨在让村民们了解法律知识、学习法律法规。由于张大人集村浓厚的“法德共进”创新宣传氛围,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选择在这里召开。
入户走访,是“第一课”
冉德玉上任“第一书记”的一天,是从贫困户的家里开始的。“村北头有一对老哥俩,都六十多岁了,身体不好。因为家庭困难,两人都没成家。没结婚就不能分户,不能独立分户就没法申请低保,关键像他们这种情况也不好再结婚了,救助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先从哪个部门开始找呢?”这事,冉德玉和村妇女主任秦玉敏商量了好几次也没能理出头绪。
秦玉敏是本村人,当了十几年的妇女主任,村里的情况没人比她更熟悉,工作很热情。冉德玉什么事都爱和她商量,走访贫困户也爱约着她一起去。
走访了解和掌握村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是“第一书记”的职责之一。不仅如此,还要开出针对“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有效“药方”。驻村不到两个月,冉德玉就掌握了村里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婶子,我又来了。”8月25日上午10点,冉德玉带着记者走进贫困户张学岭的家中,见到了他的妻子赵桂喜。冉德玉低声告诉记者,在农村里遇到老年妇女,喊阿姨显得生分,得喊婶子。张学岭夫妻二人都是老病号,生活非常困难,前几天他们反映在社区医院里买不到需要的药品,要去顾官屯镇买,而顾官屯镇属于高新区,跨区买的药不好报销。 “虽说这事和扶贫没什么关系,但贫困户的事就是我们扶贫干部的事,正好等一会铜城街道的社区医院来村里搞健康扶贫查体,我得想着把这事给院里反映反映……”说完,冉德玉掏出了她的笔记本,“每天的事太多太复杂,记下来就清楚多了。”
扶贫日记,是“专业课”
“来村里已经两个月零三天了,村里贫困户的情况也逐渐熟悉了。扶贫工作对自己而言是陌生的,通过两个月的走访了解,从初来乍到的新鲜和陌生,到现在对扶贫工作的逐步了解,自己的心情、体会也是五味杂陈……”冉德玉在8月22日的扶贫日记上这样写道。
如何快速转换到“第一书记”的角色,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成为摆在她面前的首个“拦路虎”。进村第一天,毫无农村工作经验的冉德玉就为自己制定了“从学习开始、从调查入手、从实际出发、从实事做起”的工作思路。她决定拜老百姓为师,跟着老百姓学,带着老百姓干。从那一天起,冉德玉成了张大人集村民家里的常客。她经常搬个小凳子、拿着小本子坐在村民院子里拉家常,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走到田间地头,向村民了解庄稼的长势和收成;与村干部推心置腹交流,对全村基本情况做到了然于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