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少、效益高、创新多、结构优、能耗低、生态好,成为冠县发展工业经济的“绿色指针”。
初春,徜徉在冠县清泉河畔,两岸曲径通幽、亭台高耸;冰雪渐融的河水,日益充满灵动。虽然天气寒冷,百草衰微,但在这个水面面积1000亩、建设面积2600亩的清泉河水系依然展现着灵性与生机。
伴随着科学发展、富裕强盛的春风,冠县牢固树立大生态理念,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并举,改造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建设天蓝、水绿、景美的靓丽冠县。
引水润城 碧波映衬优美环境
清泉河原是冠县城区唯一的一条行洪排污河道,其上游连接漳卫河,下游流入马颊河,由于上游承接水质较差,再加上城区排污,致使河水污浊发臭,蝇蚊乱飞,河道南侧垃圾遍地,严重影响着附近居民的身心健康。在县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清泉河综合改造工程启动,投资1.5亿元,完成了排污管道埋设,将污水全封闭运行于污水处理厂,改造水面和绿化景观带近1100亩,形成“水网、绿廊、广场”融为一体的城市形态。
针对城区污水及垃圾处理,冠县实行绿色管理,实施了城区截污管网建设,基本实现了城区污水全部入地、入厂,“消灭”了地表污水。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工艺,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达200吨。
绿色引领 工业经济显生态化
冠洲集团建成酸再生生产系统,废酸经过处理再次使用,酸渣被加工成氧化铁红,变废为宝。众多精品钢板制造企业产生的有毒锌渣,经专门的锌渣加工企业处理,转化成氧化锌粉末,市场供不应求。大唐光伏发电、国电生物质发电、冠丰生物质柴油、申士光电、冠洲稀土永磁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乘势而入,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和低碳产业群体。
“用地少、效益高、创新多、结构优、能耗低、生态好”这是冠县发展工业经济的绿色指针。在项目引进上,该县抬高门槛,织起“细筛”网,严禁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进入,严禁违规操作、浪费土地的项目,限制单纯拼资源、低效益的项目,并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鼓励科技节能型深加工产业、制造业和高附加值项目前来投资。
生态农业 林茂果香游人如织
曾几何时,百余华里的黄河故道风沙区贯穿了冠县全境,“大风一起不见村”现象经常发生。为防风治沙、改良生态,几年来冠县大力推进生态防护型经济林建设。如今,沙区变成了林海,薄地变成了良田,荒原变民了果园。全县林地面积达45万亩,林木覆盖率42%,发展新优果品面积达30万亩,年产果品3亿公斤。
治沙造林、发展林果,不仅为冠县改良了生态,也促生了新的经济发展载体水果产业和旅游产业。冠县韩路村一带拥有成方连片的梨园达3万余亩,每逢清明时节,花开成海,蜂飞蝶舞,加上梨园历史久远,树形奇特,文化底蕴丰富。2005年以来,冠县按照“春观花,夏赏绿,秋尝果,冬品树”的思路,陆续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精品园500亩,辐射周边3万多亩。形成了以梨文化为主题,集观光、民俗、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此外,以独特的马颊河原生态、江北鲜有的湿地温泉、鲁西北地委旧址、感动百年的武训精神、神秘久远的辽史文化、淳朴的鲁西北民风民俗为主要资源依托,逐步树立了生态旅游、温泉度假、文化旅游争妍斗艳的旅游“金字招牌”。全县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亿元。(本报记者 朱海波 本报通讯员 郭洪恩 许永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