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凌晨,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新闻”正式宣告全面上线。恐怕连当事人也意想不到,由澎湃新闻CEO邱兵撰写的发刊辞《我心澎湃如昨》竟在网上引发刷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这两天来,关于这篇发刊辞的各种解读、评论,大量出现在微信、微博和网站上,其火爆程度仿佛胜过这个手机新闻媒体的前身——《东方早报》2003年创刊之际。那时候,这家纸媒的创刊,似乎也只是一个业界热点。
11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新媒体发展来讲,却是恍如隔世。2003年,网络论坛人群聚集,而博客刚被命名,少有人知,但是很快,博客抢了论坛的风头,微博又抢了博客的风光,到今天,互联网传播进入了手机媒体时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媒体永远在发展变化。人的工作与生活习惯,也在这不经意间被彻底改变了。这家手机媒体的项目掌舵者声称“我心澎湃如昨”,恰恰说明,改变已是不可逆转。坚守,正是对改变的一种回应。不过,无论发刊词作何表态,最终还是要落到实际操作来。心潮澎湃只能是一时情绪,如何保持正常律动才是关键。在新生的喧闹声过后,澎湃所面临的挑战,一样都不会少。
有评论称,澎湃是一个行业的探路者。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的。传统媒体这个行业该怎么转型,目前并无定论。也因如此,许多人才把眼光聚焦于先行先试者的身上。大家对澎湃新闻的关注,实际上也是在关注这个行业的未来,以及自身的命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句话就算不是错的,也是有问题的。既然传统媒体的成功转型模式尚未可知,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探路者身上,可能会是一个致命错误。这里有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一是,如果澎湃新闻成功了,其他传统媒体能否复制其模式?二是,一旦澎湃模式告败,其他传统媒体会不会因此白白错过转型窗口期?说白了,无论澎湃新闻成败与否,其他传统媒体恐怕都等不起。
仅从目前澎湃的体系建构而论,其他媒体也确实难以复制。其一,澎湃拥有的政策环境,其他传统媒体暂难企及。澎湃是上海报业集团革新这盘大棋局下的一枚重要棋子,从相关报道产品看,其显然拥有较为宽松的活动空间。其二,作为新媒体转型的重要布局试点,澎湃可说是含着金钥匙诞生的。其三,正因拥有雄厚资金和宽松政策环境,澎湃在原创新闻产品的投入上可谓不惜代价。澎湃虽以时政和思想为主打,实际上仍是多方出击,不仅出手快,出活也快,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拥有相当的人才储备以及灵活快速的运作机制。这几大优势,其他传统媒体很难全部拥有。
我还有一种隐约的担忧。澎湃的迅速壮大,未必是其他都市类媒体的福音。因为,这很可能是在挤压其他传统媒体的未来生存空间,而不是为其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选择。
澎湃看上去是在做新媒体,其实还是在做综合性新闻。澎湃客户端的子栏目多达51个,整屏看下来是密密麻麻的图文更新,让人心生信息恐惧感(这也可说是一个产品缺陷)。可见,澎湃意图占据手机媒体的高地,成为一个门户型手机客户端。在手机媒体时代,综合性门户新闻客户端不可能多,因为手机用户的选择是有限的。此前,新华社、人民日报各自推出了自己的综合性新闻客户端,再加上来自市场化媒体的澎湃新闻,以原创产品为优势的手机新闻客户端,正在逐渐布局成形。到那时候,其他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之路,或将更为艰难。
话说回来,我对澎湃新闻的转型探索仍抱以期待,并且乐观其成。传统媒体行业需要这样一条“鲶鱼”,来搅动这一潭死水,以激活传统媒体的危机意识与创新精神。对于那些在新变革面前完全没了主意的媒体,澎湃的诞生,或许能够让他们心潮澎湃一把。而对那些墨守陈规,抱定“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媒体,或可从中看到,拥抱变化才是传统媒体的唯一出路。
“澎湃”以后,所有传统媒体都该好好想想,自己以后咋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