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晚看央视“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获奖者中大部分是一些“忠于岗位”的人,包括航空劳模、科学家、气象工程师、最美教师、乡村医生,节目组还特意向公安部湄公河“105案”专案组表达了特别致敬。初有不解:警察精心办案、科学家兢兢业业,不都是“理所当然”的吗,何须如此高度致敬。后又释然:倡导一种忠于岗位、忠于工作的职业精神,不正是当下社会所急需的吗?
春节时读著名记者凌志军的《重生手记》一书,一个震撼的细节,是其对北京著名医院几位国内著名医学权威对待患者不用心、不负责、不严谨的“愤慨”,这与国外医学工作者的表现迥然不同,当患者把性命托付出去的时候,这种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让人心生悲凉,背生寒气。节后读新闻,看到广东惠东要求科级干部书面承诺,不借婚丧收礼敛财,如此应然之事竟需特办表演,又是一通感慨。
掩卷长思,再次发现:社会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缺失,正在编织一个可怕的陷阱。每一个行业出现了很多跌破底线的行为,甚至是基于私利的肆意妄为,叠加到了一起,就会在社会层面制造出“互相伤害、互不信任”的尴尬:你遭遇不到敛财的记者,也会遭遇漠然的医生;你不关心官员作秀,却要呼吸因他们渎职而污染的空气……网民说什么来着,一旦职业道德普遍性不彰,总有一款遭遇“适合”你!反过来,为了保护自己,大家又要投入额外的金钱、精力、关系去润滑一种基本的“保障”,推高社会生存的成本。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根根神经,一个个稳压器,整个社会的道德不佳,职业道德失守难辞其咎。大家都拿手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不对自己的职业富有道德担当的责任。每每可以找到一大堆理由,从当中除却自己,就会形成一个个“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死结。只有这一根根神经线条稳住了,才能慢慢编织好社会的伦理基础。从这样的视角来看,“职业道德”仍是纠正社会失德的关键支点,只有各行各业大力倡导“职业道德”,每一个行业都能注入一些职业性的道德血液,作为整体的社会道德与伦理才可能慢慢建构起来。感动中国人物的表彰,是不是也是这样一个指向呢?
谈社会道德最容易踩空,犹如进入无物之阵,谈职业道德也必须避免虚蹈。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写道,“职业道德仍渊源于利益考虑的监督关系”;张曙光先生在《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中也写道,“关键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制度安排是否有效地惩戒各种不道德的恶行”。没错,道德不相信空谈,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只有在行业内部努力建构起利益生产、分配、消费以及监督的有序正义之时,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形成与之相应的职业道德,最后形成一个可信、安全、舒适的社会网络,不需要警惕“相互伤害”。
其实,对社会管理负有改革规划、顶层设计的人,担负着最大的道德担当。民间对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满怀期待,本质上是大家对政治生活高层层面一种职业道德担当的呼唤。靠这种改革担当,理顺社会各行业的生存链条,倒推与之配套的职业道德,以庙堂之高,撬动江湖之远,上下合力,提升社会清明指数。社会道德容易成为无物之阵,职业道德却容易找到抓手,容易坐实,因此也成为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