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半个多月的“电视连续剧”——伦敦奥运会华美谢幕。它所拥有的悲喜剧元素丰富得异乎寻常。从精神层面上说,本届奥运会对国人的刺激,无论是自豪、振奋的“正能量”,还是比较、反省的“冷思考”,甚至都不亚于四年前的北京。
因为首次以曾经的奥运会东道主的角度观赛,也因为曾经拿过金牌榜第一,国人有了几分“内行看门道”的代入意识和有些许优越感的主人翁心态。伦敦奥运会给国人留下众多的“史无前例”,无论是自豪感的喷薄,还是关注和参与度的空前,还是“槽点”之多与争议的激越程度,特别是关乎奥运会与国家形象的讨论,几近白热化。
举重小将周俊的“零成绩”与银牌选手一连串痛苦的“对不起国家”,使大家有机会从奥运会选拔程序看省市间奥运会金牌的白热化争夺,大面积的惊愕与反感逼出各路体育官员的微妙表态。这些表态,很中国,很不奥林匹克。
在泳池中,叶诗文、孙杨这两个金灿灿的名字,强力锲入中国记忆。国人在为弱势项目的重大突破欢呼之际,也痛楚地看到叶诗文被一些西方媒体反复暗示或明示“天才”与“兴奋剂”的关联。一个问题被反复提及:为什么菲尔普斯游得再快,收获的只是欢呼,而叶诗文就会被质疑?此类质疑,很西方,很不奥林匹克。
这一次,裁判“成功地”喧宾夺主,成了伦敦奥运会最抢镜、最招骂的“反角”,特别是中国选手频频中招。陈一冰的吊环金牌因为裁判选择性失明旁落、自行车双姝因为莫须有的“犯规”金牌得而复失、乒乓女将丁宁的发球频遭罚分而痛哭当场、女子链球张文秀的铜牌再次因为裁判被夺……让国人有切肤之痛的,源于这样一条统计: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所有申诉全被拒,而日德申诉全成功,韩国的成功率是50%,有媒体称这是因为中国人英语太糟糕。这样的解释很无厘头,很不奥林匹克。
而成为最大舆论分水岭事件的,无疑是羽毛球女双的消极比赛,一场低于业余水准的“求败”比赛,强烈的嘘声从伦敦传回国内,在“围观”中不断放大。然而,当李永波率中国羽毛球队前所未有地包揽五金之后,舆论发生微妙的转变,金牌能否救赎李永波自己也承认过的“违背奥林匹克精神”之过?功大于过的倾向性,很符合“成王败寇”的东方伦理,很不奥林匹克。
给国人最沉重一击的,莫过于飞人刘翔的再次因伤退赛。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这条公理不适用于刘翔。最感人的一张照片,不是刘翔亲吻栏架,而是一个地铁站台上拥挤的客流在刘翔奔跑的瞬间停滞。随后国人的那声浩叹,让这条曾经淹没刘翔的河流再次汹涌澎湃。你可以说这和奥林匹克无关,但和同胞敏感而脆弱的民族自尊心、也和对体制的习惯性质疑以及社会诚信的缺失有关。
最后是金牌总数之争,让大家的心绪起伏跌宕。前半程中国金牌的一路领先吊高了国人的胃口,而临近终点在田径项目的弱势使中国将榜首地位拱手相让给了美国。嘲笑者说对金牌不屑一顾,全民体育才是王道;捍卫者说金牌关乎国家荣誉,不争金牌何必奥林匹克。其实,这样的困惑和争议不独中国才有,“我们的社会太讲究竞争性了,以至于胜利变得比如何打好比赛更重要”——这段议论看上去很中国,其实它出自美国体育记者格兰特·瓦尔之口。怎样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反思的并不只是中国人。
……
怎样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它存在于中国举重硬汉陆浩杰的带伤摘银,存在于南非“刀锋战士”以假肢奔跑、享受运动快乐,存在于飞人博尔特又一次推开人类极限,存在于“梦十队”篮球绝技的精彩呈现,存在于羽毛球双杰林丹与李宗伟的巅峰对决与惺惺相惜……从这个意义上说,伦敦奥运会堪称伟大。
伟大,甚至也包括它所能引发的众多置疑。“糗事”一箩筐的伦敦奥运会,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引发我们的举国反思,它超过体育、超越金牌,甚至超过奥林匹克,让我们思考公平正义、爱国主义与幸福安康的真谛。
走笔至此,传来杭州要给16岁的叶诗文和21岁的孙杨塑像的消息——这消息再一次很中国,也再一次很不奥林匹克。咱能不能别让这年轻、可爱而耀眼的选手,在巨大的荣誉面前“瞬间石化”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