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山东滨州市沾化区30万亩冬枣园里,红色果实挂满枝头,枣农忙着采摘、分拣、装箱、发货。曾几何时,沾化冬枣只是“秋日限定”,如今凭借科技创新与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一棵冬枣四季甜”。
过去,冬枣种植“靠天吃饭”,台风、霜冻常让枣农一年辛苦白费。如今,科技成了“定心丸”。在下洼镇枣农王春军的果园里,双膜棚、棉被棚取代露天种植,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设施齐全,人力省了,品质和产量也稳了。
沾化区持续加大冬枣种植科技投入,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实施“种业提振”行动,培育出“沾冬2号”等10余种优质品种。建成的冬枣产业智慧管理平台,覆盖9个种植乡镇、11个示范园区,辐射9.6万亩枣园,实现精准化管理。
设施农业更让冬枣供应“跨季”。目前,沾化冬枣大棚面积达7.3万亩,通过推广冬暖大棚等设施,探索“冬暖大棚+智慧管理”模式,构建早中晚熟梯次上市格局,采摘期从6月下旬持续至10月中旬。再加上先进保鲜技术,鲜食期延长至次年1月,实现亚周年供应。
为让好枣卖好价,沾化成立农发集团,统购合作社冬枣,还在京东、抖音等平台开自营工厂店,实现原产地直供。无损式分拣线智能检测糖度、脆度,确保冬枣品质稳定。今年,沾化冬枣总产量预计达7.5亿斤,产业产值近80亿元,成了枣农的“致富果”和沾化的“金色名片”。
冬枣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沾化通过深加工破解难题,让“枣味”全年在线。在朴提农业公司,新鲜冬枣经清洗、去核、冻干,变成保质期12-24个月的冻干脆冬枣,年加工冬枣50万斤,产品销往全国。龙飞酒业以冬枣为原料,用果糖提取乙醇酿出冬枣酒,保留营养与微量元素,广受消费者青睐。
如今,沾化冬枣产业融入进文旅元素,建成标准化冬枣采摘园300余处,沿公路干线建成“冬枣长廊”180多公里,有力带动了全区沾化冬枣采摘游的发展。同时,挖掘冬枣文化资源,开展诗歌、书画创作评选,传承枣木雕刻等“山东手造”,举办枣花节、冬枣节,形成集生产、销售、研发、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沾化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玉娟表示,将继续推进“冬枣产业名城”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延伸产业链,让渤海湾的甜满四季、甜遍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