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郓城县武安镇吴庙村的百亩林下蚯蚓养殖基地迎来丰收季。林间,工人们正熟练地翻开土壤,将肥壮的蚯蚓收集、筛选、分装。一箱箱鲜活蚯蚓被搬上货车,发往四川省等地的水产养殖和生物制药企业。这条以蚯蚓为核心的生态循环产业链,不仅有效资源化利用了周边养殖场的牛粪,还带动了村民增收,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蚯蚓全年都能采收,通过科学管理,一年可收7轮左右,平均每亩每轮产量能达到750公斤,效益非常好,当前蚯蚓的市场价大约是每斤6元钱,我们今天这一天时间就向四川客户发送了2500多公斤。”基地负责人王长勇满脸喜悦地介绍,蚯蚓主要用于中药制作、水产养殖和高端饲料等领域。小小的蚯蚓,凭借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成功“拱”出了广阔的市场。
这片生机勃勃的基地,是吴庙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成功实践。村党支部书记宋明庆表示,选择林下蚯蚓养殖,正是看中了其“变废为宝、点绿成金”的独特优势。基地采用“林下+蚯蚓”模式,充分利用林地空间,科学调控环境,为蚯蚓生长创造了最佳条件。
尤为关键的是,蚯蚓的“主食”牛粪,完全由周边畜牧养殖户免费提供。“牛粪经腐熟处理后是蚯蚓的优质饲料,而蚯蚓消化后排出的粪便,又转化成了营养丰富的有机肥,深受花卉种植和蔬菜基地欢迎。”宋明庆说,这一模式不仅让合作社盈利,更有效解决了周边20多户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难题,并吸纳了3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形成了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环。
这条高效的生态循环链条,实现了“养殖废弃物—蚯蚓饲料—蚯蚓产品—有机肥—种植业”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了林地增效、农民增收,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我们正谋划延长产业链,开发蚯蚓蛋白粉等深加工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对于未来,宋明庆充满期待。吴庙村的实践是武安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据悉,该镇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鼓励更多农户参与,计划2年内将林下蚯蚓养殖规模扩展至500亩,着力打造区域性蚯蚓养殖及有机肥生产集散地。
记者 仝志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