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粲 通讯员 李堃 张昊 王皓
在山东圣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的自动化车间内,一批刚下线的新能源铝合金轮毂整齐码放,即将发往造车新势力创维汽车,为其车型注入强劲动能。圣翰公司负责人陶华强介绍:“这款轮毂采用青海绿色低碳绿电铝铸造轮辐,在保障强度的前提下实现减重2至3公斤,完美适配新能源汽车多元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这样的企业活力,正是邹城市工业经济稳健攀升的鲜活注脚。今年1至7月,邹城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405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连续7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全国工业百强县排名跃升至第48位。邹城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不仅为像圣翰金属这样的企业提供了优质发展土壤,更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科技创新,锻造核心竞争“新引擎”
走进山东博诚电气有限公司现代化厂区,实验室里的研发人员正专注调试参数,生产线上的智能设备高效运转,科技创新的热潮扑面而来。公司自主研发的“无感矢量控制(SVC)技术”,借助AI算法优化电机转速与扭矩输出,成功实现设备能耗降低15%、运行效率提升20%。
“我们自主研发的控制软件算法,可根据不同行业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定制,打破了德国ABB、西门子等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公司总经理胡盛巍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邹城市始终将优化创新生态摆在突出位置。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84家,高企储备库企业136家,172家企业获评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至90家,今年1至7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74%。邹城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成为济宁市唯一同时拥有省级经开区、农高区、高新区的县市,创新驱动的 “引擎” 正持续迸发强劲动力。
强企培育,构建梯次发展“新格局”
“项目规划总产能200万只轮毂,目前已建成加工、涂装、焊接车间及16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能达50万只,年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提及项目建设速度,陶华强连连称赞,“从开工建设到正式量产仅用了半年时间,‘邹城加速度’让我们抢占了市场先机。”
这一“加速度”的背后,是邹城市“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机制的高效运转。今年以来,邹城市围绕企业成长全周期需求,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22 家,总数达248家,为工业经济注入新鲜血液;25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增至113 家,“小巨人”企业群体不断壮大;9家企业入选省级“晨星工厂”,总数达72家,智能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
与此同时,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愈发凸显:鲁抗舍里乐、恒信新材料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树立行业绿色发展标杆;恒信集团、荣信集团分别入围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彰显邹城企业的强劲实力。如今,邹城已形成“规上企业引领、专精特新支撑、中小微企业活力迸发”的梯次发展格局,为工业升级筑牢坚实主体。
平台筑基,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
在邹城经济开发区泰山玻纤邹城有限公司车间,高速运转的织机轰鸣声不绝于耳,这些“工业舞者”正编织着我国玻纤行业的未来梦想。“我们自主研发的第二代低介电玻纤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顶级水平,打破了美日企业的技术垄断。”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已具备年产1200万米超薄电子布的能力,成为国内唯一、全球第三大超低损耗玻纤产品供应商。
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产业平台与优质的要素保障。邹城市聚焦企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五大生产要素保障中心”和“五大生产性服务中心”建设:能源保障中心建成投用,水资源利用中心净水工程完成主体建设,蒸汽管网总长达到29.7公里,年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天然气年供应能力23亿立方米。
平台实力的提升,直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邹城经济开发区连续三年跻身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邹城化工产业园获评“山东省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园区”,园区承载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吸引了一批上下游企业落户,形成了玻纤新材料、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核心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