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宏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希望在青年。
近年来,东昌府区将“乡村好青年”选培计划作为重要抓手,构建“引育用”三位一体的全链条培养闭环体系,倾力锻造了一支“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敢担当”的过硬乡村青年人才队伍。
营造“强磁场”,确保“引得来”
东昌府区创新实施“三维聚力”引才模式,构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雏雁储备”的人才雁阵格局,厚植乡村人才沃土,形成“近悦远来”的工作新局面。
深挖本土“潜力股”,激发内生动力源。将“村村都有好青年”选树作为筑基工程,改革评选模式,建立“自下而上推荐、多方联审把关、动态跟踪管理”机制。目前,梯次选树区、镇两级“乡村好青年”2530名,其中省级5名,成功培育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名、省级“齐鲁乡村之星”3名。
广纳返乡“生力军”,畅通归巢兴业路。变“坐等”为“寻访”,实施“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行动,精准梳理并发布5大类乡村亟需合作项目“招贤榜”。联合区委组织部,依托镇街团组织、青工委,把握春节、中秋契机,精准摸排在外优秀青年,建成涵盖7大类人才、动态更新的“东昌英才·归巢库”,有效破解在外青年“知乡、爱乡、返乡、建乡”的信息情感壁垒。
链接外部“新动能”,拓展开放合作圈。借力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资源,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深化“青鸟计划”平台功能,将其打造为链接高校、汇聚外智的重要载体,主动对接驻聊高校,精心策划“千名学子看家乡”品牌活动,吸引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走进东昌府、服务乡村。
打造“孵化器”,确保“育得快”
推行“思想铸魂+专业赋能+实践砺能”三维培育模式,系统助力好青年由“潜力股”向“实力派”蝶变跃升……东昌府区为乡村青年人才开辟了发展“新通道”、成长“快车道”。
筑牢思想根基,淬炼振兴“主心骨”。将“乡村好青年”整体纳入区“青马工程”乡村专项班,与高素质农民培育深度融合,连续3年举办专题培训班6期,培训骨干1000余人次。实行“线上+线下”常态化学习机制,依托“青春东昌府”公众号开设“东青·学”专栏,推送政策理论、案例事迹“学习包”,组织线上研讨交流百余场次,实现学习覆盖率100%。
强化专业赋能,培育产业“领头雁”。创新组织载体,推动“东昌府区乡村好青年联盟”提质扩容,吸纳种植养殖、电商、文旅、文创等5个类别207名好青年“入盟”,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抱团发展。首创四方协作机制,累计为好青年创业项目提供“青创贷”等贷款500余万元,推动农技成果转化创效超20万元。推行“导师帮带制”改革,聘请知名专家、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11人组建“创业导师团”,提供“一对一”“多对一”精准滴灌式指导。
搭建实践平台,铺设成长“快车道”。推动全区14个镇(街道)全部建立实体化运行的青年人才党支部,将优秀好青年列为重点发展对象,累计推荐847名政治过硬、带富能力强的优秀分子入党。探索实施“百青计划”,优先将综合素质好、群众认可度高、扎根意愿强的优秀好青年纳入村(社区)“两委”后备库,储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接班人”梯队。
涵养“优生态”,确保“用得好”
近年来,东昌府区坚持构建“产业主战场+文明新风尚+服务大平台”多维使用体系,改革激励机制,点燃好青年“有位可为、有为有位”的奋斗激情,实现个人价值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
投身产业振兴主战场,勇当发展“排头兵”。大力扶持好青年发挥优势领办创办经营主体,由好青年牵头或参与发展合作社41家、乡村小微企业319个、特色家庭农场7个。创新产销模式,联合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深化“村社组织联建·乡村好品进城”城乡联建,成功将好青年生产的13种优质农产品、手工艺品引入城区生活圈,取得良好市场反响。
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涵养治理“新力量”。创新宣传载体,组织好青年骨干原创策划拍摄“移风易俗·青年先行”主题短视频5期,带头示范,视频累计播放量超6000次。打造宣讲品牌,依托区级“有Young东声”平台,组建“乡村振兴·好青年说”宣讲分队,组织100余名优秀代表走进高校、社区(新村)文明实践站、“小粉笔”公益课堂,传播新思想、倡导新风尚。
服务带动青年共成长,搭建互助“生态圈”。打造交流平台,创设“青年谈·思想汇”品牌活动,定期邀请各领域优秀好青年代表担任嘉宾,面向在外学子、返乡大学生、初创者等群体,开展政策解读、家乡推介、实习对接、创业分享等活动10余场。积极引导青年履行社会责任,深度参与“希望小屋”、“引航计划”等公益项目,利用产业资源为乡村青少年提供实习见习岗位和技能培训机会,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