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地里全是埂子,一块地碎成七八块,播种和收割都费劲。现在连片后,大型农机直接开到地头,种收效率翻了好几倍!”9月的海阳市二十里店镇姜家庄村,秋意渐浓,村民老姜站在自家入股的连片农田边,看着金黄的玉米田,脸上满是笑意。这正是该村推进“小田并大田”“土地整治”带来的新变化。
这些年来,在海阳市农业农村局及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村集体通过“小田并大田”“土地整治”等规模化流转形式,整合“碎片田”建成连片田、“一块田”及高标准农田,村集体既可以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也可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企业或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小田并大田”增溢,多途径增加村集体收益
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小田并大田”增溢是个典型案例。
通俗点讲,村集体开展“小田并大田”规模化流转经营,拓展“复垦”溢出和“盘活”收益,田坎系数降低,实际耕作面积增加6%—30%,租赁收入和溢价收益合计提升17%以上,机械化作业程度提高50%以上,“耕种防收”成本降低30%,多途径增加村集体收益。
海阳市农村经管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清华告诉记者,在具体实施中,一是通过连片山地整合流转,二是通过连片坡地整合流转,三是通过连片平地整合流转。
比如,朱吴镇西石现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以70元/亩整合181户村民376亩承包地经营权,经过无人机航拍实测,实际流转山地500亩,溢出面积124亩,增溢比例33%,增加收益0.87万元/亩/年;二十里店镇姜家庄村集体以300元/亩整合村民419.3亩承包地经营权,经过无人机航拍实测,实际流转坡地525.8亩,溢出面积106.5亩,增溢比例25.4%,增加收益3.2万元/亩/年。行村镇周家庄村集体则以900元/亩整合226户村民291.84亩水浇地承包经营权(其中100元为村集体收取的管理费),实际流转312亩,溢出面积20.16亩,增溢比例6.9%,增加收益1.8万元/亩/年。
土地股份合作收益,明晰产权“阳光”运营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辛安镇向阳村以土地入股和多方筹资等形式创办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占地规模100亩左右的草莓生产园区,分别建设了草莓露天种植基地1处和温室大棚种植2处,年收入20多万元,自此开启了向阳村“4:4:2”土地股份合作的发展之路。
向阳村党组织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经济,通过广泛调研和分析研判,决定以“合股联营、集约服务、保底分红”的组织形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村集体闲置土地和小农户流转土地一起入股合作经营,共同经营露天草莓产业。
根据合作社《章程》约定:村集体以60亩集体土地使用权、192户村民以40亩土地经营权入股;年终收益首先支付社员每亩1000元的保障金,合作社的一次收益按村集体40%、合作社40%、社员20%的比例分配,二次收益按入股比例返还。
值得一提的是,签约企业“保底”发展。村党组织承诺“不仅要保本,还要多赚钱”,促成合作社与当地多家农业公司的订单签约,公司以每斤不低于1.6元的保底价格收购露天草莓,主要出口欧美用作食品色素,产量4000多斤/亩,按照常年2.8元/斤的价格,一亩地毛利润能达到1.1万元以上。合作社优先聘用入社成员参与草莓种植、采摘和日常管理,一天80元工钱,他们享受着“保底+分红+工资”的多项发展红利。
“这种模式适用于地理条件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的村,村民种地积极性不高,但前期拥有土地经营权流转或入股的意愿。”海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经管中心主任刘雪妍经过实地调查后得出结论,难点在于整合土地、改善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大,需政府项目的资金支持或引入社会资本;重点在于产业发展应注重“短平快”,长期或超长期的收益回报容易动摇入股村民的积极性,产生负面情绪,未来如何解决重难点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YMG全媒体记者 庞磊 通讯员 孙清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