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过,正是秋日瓜果飘香之时,淄川区西河镇宝泉村的蜜薯地里再次忙碌起来。
“咱村的大田蜜薯上市了,最近天天在地里忙活。”9月9日上午,一边组织村民挖蜜薯,一边安排人员到田里收玉米,齐立峰黝黑的面庞上略带疲倦,脚下却是一刻不停地穿梭。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00亩的蜜薯、玉米、黄豆等农作物迎来丰收,既是宝泉村“两委”成员又是合作社农业种植负责人的齐立峰“累并快乐着”。
丰收在即,如宝泉村一样的忙碌景象在西河镇随处可见。近年来,借助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西河镇立足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带发展,实施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中草药产业化项目,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家底子”,探索形成了符合实际、独具特色、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西河模式”。
扶持现有特色
“2019年,我们村利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始种植蜜薯。最初,由于种苗问题交了不少‘学费’,村里的品牌也没有做起来。”蜜薯秧苗培育大棚里,齐立峰指着仅剩的一小片蜜薯告诉记者,今年宝泉村不仅有了自己的育苗基地,还实现了蜜薯的提前上市。“这多亏了农改区提供的资金支持。”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2022年,西河镇被列入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宝泉、后角、南峪等16个村被纳入试点,已有种植经验的宝泉村蜜薯成为了改革试点项目中的重点扶持农产品。
“按照改革方案,我们推出了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奖补项目。”西河镇副镇长郗文娇说,宝泉蜜薯作为农改区第一批种植奖补的特色农业项目,每亩地可获得300元的奖补。
修建仓储冷库、建设育苗大棚,改革试点以来,宝泉村利用奖补政策,不断完善蜜薯种植产业链,带动周边大喜庄、后角等村庄参与蜜薯种植。截至目前,西河镇蜜薯规模化种植面积已达到300余亩。
挖掘新品种植
“进入秋收,我们谷子地和蜜薯地两头忙。”今年68岁的朱红梅是后角村村民,迎着正午的日头,她和十几名村民在村集体的谷子地里忙碌着。“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还能增加点收入,挺好。”
随着农改区项目建设的推进,蜜薯和谷子等传统特色农作物进一步实现了规模化种植。2023年,西河镇又利用省市区三级资金,在宝泉、后角、河湾等9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推广新品——鲜食玉米。
“鲜食玉米每亩3000元收入,是普通玉米的3倍。”后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司志银说,今年,后角村的鲜食玉米可为村集体增收2万多元,很多村民也跟着种植。
郗文娇说,经过2年的推广和种植经验积累,明年西河镇将形成1000亩的种植规模,并建成集育苗、种植、加工仓储、电商销售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高标准生产基地。
扶持原有特色,挖掘新品种植。西河镇农改区建设推行以来,已建成网纹甜瓜、鲜食玉米、艾草蘑菇等20余个品类的种植示范基地2000余亩,有效破解了山地旱田撂荒难题,实现了蜜薯、青石山小米等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每年带动种植、加工、销售特色果蔬175万公斤,综合产值过亿元。
做足“农”链文章
从西河镇政府向东南行驶近20公里,隐藏于大山之中的护宝泉村宁静秀美。
通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近300万元农改区资金,今年,护宝泉村盘活了闲置的老年公寓,将其重新改造升级为2000平方米、可容纳400多名学生的写生基地。护宝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国成森说,基地将在今年国庆节期间正式投入运营,可为村集体每年带来6万元的增收。
推行农改区建设两年来,西河镇农业产业链“链上开花”,实施了艾草全产业链、医养共同体、中草药产业化等16个特色三产融合项目,带动农改区1600余户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就业岗位300余个,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农业项目落地生根,特色产业开花结果。利用农改区建设,西河镇逐渐形成了产业振兴、村集体增收、农民获利的良性发展格局,村美产业旺的发展图景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