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仓禀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保障粮食安全,我省各地均有不同新思路、新措施。作为山地丘陵占比达到78.8%的新泰市,虽然资源禀赋明显不足,但该市耕地面积、粮食单产逐年增加,粮食总产更是连续七年保持增长。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新泰市都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近日,本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洼子村“巴掌地”变为平整的“一块田”后,耕地面积得到增大,地力得到提升,粮食产量也大幅提高,这些变化,让村民朱树玲(右)和朱付燕颇为感慨。
“昨天盘古村刚和我们签了150亩的土地流转合同,跟北嶅阳村的合同目前也在商讨中,不出意外的话,春节前该村会有500多亩地流转给我们合作社。”2023年12月28日,孙庆梅一边跟管区书记张成坡整理合同,一边介绍情况。
孙庆梅是新泰市汶南镇洼子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她还担任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泰市洼子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洼子村是个小村,全村耕地不到500亩,但由于该村在全镇率先实施了土地流转新模式,粮食亩产和土地效益都有了大幅提升,所以周围不少村希望把土地流转给该村。”新泰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负责人赵中磊介绍说,“洼子村的发展模式很有成效,是我们探索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一个缩影。”
“九九归一”,向规模要产量、要效益
洼子村人均只有0.7亩耕地,加上地力存在差别,所以过去每户承包地一般有三四块,多的甚至有五六块,这导致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都非常低。村民朱树玲家四口人,有2.8亩地。这些地,有一级、二级和三级地,总共有四块,分别在村南、村北和村西。“朱树玲家的情况,是过去我们全村的实际情况。”孙庆梅说。
因地块零散,面积小,所以尽管村民经常“汗滴禾下土”,但粮食产量和土地效益一直难以提高。
2023年8月,村里将全村土地统一流转,并整理成大块田。土地“九九归一”后,与泰安一家种子公司合作,通过种植新品种、科学施肥打药、全程机械化管理等措施,玉米产量由过去的亩均不足1000斤,增长到现在的1400斤。
流转土地的农户,每年不仅可以拿到900元/亩的流转费,还有增产后的分红,另外部分村民还有务工报酬,村集体收入也有了大幅增加。
新泰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科负责人陈亚林介绍,为向“规模”要产量,新泰市大力支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并成立新泰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出台《新泰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行动,采取“土地统一流转”“集中连片托管”“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现规模种植的节本增产增效。
宫里镇种粮大户王坤、王长川等,流转周边17个村近万亩耕地后,实行“减垄增地”, 增加种植面积10%-12%;采取统一育苗、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收割后,较原先散户种植亩均成本降150元,产量(两季)亩均增加240斤左右,亩年均增收500元以上。
陈亚林介绍,新泰全市目前累计流转土地48.8万亩,已先后发展起粮食类专业合作社386家、家庭农场1212家、种粮大户104家,粮食生产规模化成效显著。
科技赋能,丘陵山地变身“聚宝盆”
2023年12月28日,隆冬时节,地里的农事都已结束,但“新农人”左臣明却依然忙碌。国内客户来电话,要购买他的新品种地瓜,国外客户来信息,询问水包菜的价格。
1987年出生的左臣明,是新泰市石莱镇木厂村村民,目前是三黍生物(集团)薯类种苗繁育基地的负责人。
左臣明的老家石莱镇多是山地丘陵,当地地瓜种植面积大,但产量、品质一直不高,过去亩产量一般在3000斤左右。2012年左臣明返乡后,通过品种更新、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采取陇上覆盖地膜、铺设滴灌带等系列新技术、新措施,当地地瓜亩产量增加到了现在的6000多斤。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系列技术创新,左臣明不仅繁育出了地瓜新品种,还开发出了地瓜叶和茎秆深加工产品,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当地农民仅地瓜叶和茎秆亩均增收就达到1500-3000元。过去的丘陵山地,变身成为“聚宝盆”。
赵中磊介绍,在新泰当地,像左臣明一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不仅敢闯,而且会干,善于把新科技、新手段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而为支持像左臣明这样的“规模户”“科技户”,结合山区丘陵特点,新泰重点打造了粮、油、小杂粮、良种繁育四大规模生产作业示范基地,并与清华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引进新品种,推广减垄增地、小麦“靶压一体”、生态调控、测图配方施肥等系列新技术、新措施,为全市粮食增产提供了强力支撑。
据统计,目前新泰已先后引进高蛋白小麦、饲用玉米、高油酸花生等新品种15个以上,建成花生、谷子、甘薯等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圃10处,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90%以上,覆盖90%的村;先后推广小麦“靶压一体”精量匀播栽培等新技术10项以上,氮肥后移面积达到27万亩,累计完成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面积58.5万亩等等。
农机助力,增产增效底气更足
“现在我们合作社自己经营着2000多亩地,托管了15000多亩,明年我们将跟中化集团合作,流转10万亩地。”介绍情况的是一位出生于1985年的小伙子,名叫袁晓。他目前既担任新泰市禹村镇南泉头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新泰市禹村镇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
“敢这么说,因为咱有这个实力。” 袁晓自信地说。
袁晓的信心和底气既来自于他多年从事农业的软实力,也来自于他手头拥有的硬条件:服务中心有1700多平方米的机库,耕耙播种收各类生产机械齐全;另外,中心还有1300多平方米的粮库、日烘干量达500吨的粮食烘干塔等。
“我们的服务能力,不仅可满足我们自己,还可辐射周边四五个乡镇,周边老百姓跟我们合作,生产不但省心省力,而且每亩综合费用可节省40%左右。”
“袁晓这边,是我们当前农机化应用的典型。” 陈亚林说。为提升当地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多年来,当地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针对地形地貌多样特点,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搭建起了农机制造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用户对接平台,大力发展适应山区丘陵作业的小型农机具。全国首创的无级变速型拖拉机、液压翻转犁、激光自动平整地机等诸多适合山区丘陵粮食生产的小型智能机械,在当地得到普及推广,全市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为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及时收储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新泰市夏粮播种面积293368亩,单产466.08公斤,全年粮食总产量超过38万吨,实现了种粮面积、单产连年增长,总产更是实现连续七年增长。
“成绩来之不易,背后除上述系列措施的实施,我们还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0.8万亩,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田保姆’式服务,实行了‘村户吹哨、部门报到’模式,解决了‘机制保障’问题,把农业生产问题解决在了田间地头。”新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刘焕校总结说,“粮食生产,既需要农民和一线从业者付出辛勤的汗水,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作为,以更多智慧举措,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增产的基础。”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王星 通讯员 赵洁 许长红 戴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