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0月25日电题:记者手记:种豆黄海之滨
新华社记者李志浩
旭日初升,两台农机一前一后分收玉米、大豆,第三台紧随其后将秸秆打碎还田;正午刚过,四台农机压茬上阵,施肥、深耕、深松、冬小麦播种依次完成……这是记者在山东威海泽头镇一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看到的秋收秋种景象。
春争日,夏争时,秋争刻。高效,是记者在收获现场的最大感受。百亩农田,从收到种,一日完成,且仅需6人。何以如此?农机先进、农机手训练有素、种植模式与农机高度匹配,是现场总指挥于进海的回答。
作为山东威海的种粮大户,于进海带领十几人团队流转了文登区泽头镇5000多亩耕地,同时托管家乡6万余亩耕地,拥有100余台农机。2022年,我国正式启动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面积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响应国家倡导,于进海当年复合种植1000亩大豆玉米。
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濒临黄海而多丘陵,气候环境与山东内陆差异较大,要做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必须因地制宜,找到最契合本地水土光热的种植办法。
“我们这里春天风大,按‘两行玉米、四行大豆’模式来种,玉米倒伏比较多。按‘四行玉米、六行大豆’模式来种,玉米不怕风,而且打药、收获时,作物行距刚好匹配农机的宽度。”于进海说。
农机驰骋到近处,带起一片扬尘。拍拍身上的土,泽头镇党委副书记张龙涛告诉记者,“四行玉米、六行大豆”的新探索,契合本地种粮大户全程机械化种粮的需求,预计能很快推广开来,带动更多人复合种植。
因为探索用心,复合种植颇有成效。“去年尽管遭遇天灾,但相比单纯种植玉米,一亩增收了400元,今年一亩增收600元不成问题。”于进海告诉记者,今年,他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规模扩大至2100亩。
经历27年时间,从小农成长为家乡粮田“大管家”的于进海手上的农机数量快速增加,快速完成粮食收获早已不成问题,但大批量的粮食该如何晾晒,长期困扰他和当地群众。
晒粮于马路,是他们多年无奈的选择。“影响交通不说,也影响粮食的品质。”当地农民说,秋收前后一旦赶上雨天,会更加麻烦。
今年,多年困扰终得消除。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粮食烘干厂正式建成。先进的烘干设备,每天可以烘干500吨粮食,能满足周边多个乡镇的烘干需求。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30岁的电商创业者谭均允就是其中之一。近两年,他流转了1000亩小麦,准备在电商平台打造自己的绿色有机麦片品牌。
“年轻人每次找我探讨,都会做笔记、录音,跟传统的农民完全不一样。”深感教学相长的于进海说,随着青年人陆续回乡,未来,黄海之滨的丰收景象会越来越红火。(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