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聊城市高新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深入探索“党建+”扶贫新模式,开拓出一条“党建引领方向、产业辐射带动、多方协同发力”的脱贫新路径,取得明显成效。
党建+人才
打出创新扶贫“组合拳”
一是用好专业化人才。2019年以来,创造性地将社工组织引入到农村,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党员干部为引领、社工服务为主体的同心体模式,利用社工人才专业的知识技能参与党建工作和公共服务,为辖区党员群众提供更为专业化的需求服务,全方位开展扶贫工作,实现了“党建+社工”的发展新模式。
二是建好带头人队伍。以“头雁工程”“归雁工程”为牵引,聚合“村村都有好青年”、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在“3111”人才工程实施过程中专门增设乡村振兴类人才,将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头雁工程”的打造项列入“3111”人才申报项目,以村级党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为评审要素,提高各村积极性,其他村“两委”成员、村级后备干部和优秀回乡创业者作为“归雁工程”的打造项列入“3111”人才申报项目,最终经过评审确定了12名乡村振兴人才。
三是储备本土新力量。逐村对现任村“两委”成员、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乡村医生、退役军人、原籍退休干部职工、返乡创业人员、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进行摸排,全面建立了284人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实时进行动态调整和跟踪培养。同时,充分发挥该区在外流动党员作用,摸排农村流动党员108人,确定列入回引计划的大专以上农村在外流动党员52人,并组织召开青年人才暨农村在外流动党员人才工作座谈会。
党建+产业
打造产业扶贫“新引擎”
一是夯实发展基础。以制度建设为支撑,打造标准运行机制,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政策保障,先后制定印发《高新区关于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高新区“扫黑除恶、固本增收”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着力推动“扫黑除恶、固本增收”专项行动,实现全区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
二是强化造血功能。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由党支部牵头,依托两场同建,聊城明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天津宏利工贸公司共同出资1.2亿元打造高新区扶贫产业基地, 构建起贫困户与企业利益链接机制,帮扶企业采取技术指导、入股分红、企业务工等措施,让贫困群众以到户增收项目资金为股金入股分红、入企业打工挣薪金,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实现村集体经济与低保贫困人员同增收。
三是典型辐射带动。坚持试点先行,深度契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率先打造了6个典型试点,带动全区142个村清理不规范合同1000余份,通过公开竞价发包、按年收租,增加集体收入180余万元;累计平整土地、坑塘、废旧宅基等450处、950余亩,利用新平整土地种植果树苗木、蔬菜等500余亩。
党建+平台
打造扶农助农扶贫“直通车”
一是打造就业平台。立足“云上高新”品牌项目,组织招聘单位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实习岗位,为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人员搭建平台,开通就业帮扶“直通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实现转移就业。今年以来,聚焦用工就业供需,依托聊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搭建线上直播平台,推动农村党支部领办劳务合作社,形成线上线下良性合作。截至目前,“云上高新”已为361家企业发布招聘岗位7502个,达成就业意向800余人次。同时,推动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双线”培训会,免费传授技术,带动部分贫困户创业致富。
二是打造助农平台。高新区积极拓展线上线下云助农销售渠道,一方面充分开展农产品市场监测、农产品品牌运营等工作,主动对接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采购商,促进外部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对接超市、社区,利用微信、电商等渠道扩大社会销售,保障本地供应。韩集乡后姜村汇诚农业合作社采取“互联网+”的方式实现网上预约、网上销售,最大程度提高效益,仅西红柿一项就种植了22个棚,年产将达到30多万斤,收入将达到120余万元。
三是打造品牌平台。筛选梳理种植、养殖等专业合作社以及相关企业的生产情况,组织协调帮助他们克服疫情影响,恢复正常生产、搞好持续生产。
(供稿:聊城市高新区政工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