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慧 通讯员 庞远栋
发展产业扶贫,关键在于发挥产业发展和项目带动的作用,根本在于项目的效益,而难点在于项目是否能够长期稳定收益。
近年来,日照市东港区在脱贫攻坚思路上的变化,也带来了项目从分散到集中,从传统产业到优势产业,从单纯发展项目到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转变,收到了效果,尝到了甜头。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批准298个镇(乡)开展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通知,陈疃镇依托蓝莓产业,成为日照唯一入选镇。
聚焦地域特色产业资源
深冬时节,走进东港区陈疃镇“莓香河畔”扶贫基地的大棚,却是另一番风景:2019年春天栽种的蓝莓苗或已开花,引来勤劳的小蜜蜂;或已硕果挂枝头,让人甚为喜悦。
扶贫基地有106座冬暖式塑料大棚,占地39万平方米,总投资4136万元,目前是东港区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项目采取对外承包经营的方式,每年有总投资7%、约290万元的收益,进入全区扶贫资金的大盘子。
2016年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东港区采取了村村“冒烟”的做法:2002万元的扶贫资金,投入到45个村级项目,草莓、桃、土豆、板栗等地域特色产品,多数都有扶贫资金注入。
板栗是三庄镇的优势农业特色产业,2016年,四亩地村将3.606万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板栗种植扶贫项目,旨在助力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但项目建成后发现,板栗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并未达到设定目标。无奈,只得将资金收回,投入到其他收益稳定的项目上。
项目规模小,人工成本高,资金风险高,产品销售难,扶贫资金“化整为零”“雨露均沾”面临的问题随之而来。
扶贫资金不但要应用尽用,更要必须用好。面对问题,2017年,东港区开始“思变”,以镇为单位整合扶贫资金,聚焦地域特色产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那一年,三庄镇的光伏、西湖镇的食用菌、陈疃镇的蓝莓等项目脱颖而出,取得了2016年未曾达到的效果。但同时,有些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莓香河畔”扶贫基地项目应运而生
既然路子是对的,那就进一步解放思想,以镇为单位抗风险能力还不强,那就整合全区扶贫资金,每年定一个全区扶贫工作的“一号工程”。
“贫困人员脱贫之路,要提升他们的参与度,这是思变的阻力所在;转变的背后,是将所有压力都集中在区委区政府、扶贫办,压力同样不可小觑。”东港区政府党组成员、区扶贫办主任史玉峰介绍,面对存在的问题,即便存在各种压力、阻力,但改变势在必行。
经过多方论证,蓝莓成了“幸运儿”。2018年“一号工程”——陈疃镇“莓香河畔”扶贫基地项目应运而生。
陈疃蓝莓拥有十几年的历史,都是采用露天种植,通过扶贫项目的带动,蓝莓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目前陈疃镇拥有蓝莓种植面积1667万平方米,建成了16个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
蓝莓种植面积的增加,延长了蓝莓加工等第二产业线,拉动了诸如蓝莓采摘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为周边带来了不少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东石墩村贫困户66岁的张传花,在大棚里从事蓝莓管理的田间劳作,每天能有60元的收入,而进入蓝莓采摘期,收入会更加可观。
“以前种地不挣钱,现在流转出去2000平方米地,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平时还能来这里打工,一年能挣1万多元。”张传花笑着说。
筑巢引凤巢已筑,自然引得凤凰来。在项目的引领下,蓝莓现代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工商资本投资热情高涨。据统计,仅在2019年上半年,就有10余家企业主动到陈疃镇洽谈合作事宜。
在以蓝莓为代表的项目带动下,东港区极大地撬动了社会资金。据统计,2016年以来,在1.39亿元财政产业扶贫资金的撬动下,带动金融、工商资本投资超过12亿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事实证明,从村村‘冒烟’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转变,路子是正确的。”史玉峰介绍,2020年,扶贫的“一号工程”仍将是蓝莓,100座冬暖式大棚春节后就会拔地而起,继续提升蓝莓的规模效应,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