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组建的济宁市司法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履行“一个统筹、四大职能”工作布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新起点上奋力谋划新局面,各项工作取得创新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合法性审核“济宁经验”
出台《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等10余项工作制度,制作《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流程图》《合法性审核步骤及注意事项明白纸》,构建主管部门先行审核、专家学者协助审核、社会公众参与审核、司法部门统筹审核的“四审”工作机制,逐步探索形成了“超前谋划、反复论证、全面审核、科学评估”的“济宁经验”,确保规范性文件制发质量。7月25日-26 日,成功承办全国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工作推进会,济宁作为唯一地市代表进行交流发言,得到司法部的肯定。
坚持科学立法突出地方立法“济宁特色”
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建议,印发《济宁市人民政府2019 年立法工作计划》,拟制定政府规章项目5件、地方性法规草案项目4件。立足济宁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大的实际,论证通过《济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赴苏州、镇江、珠海等地考察调研,努力提高停车场管理办法立法质量,缓解城市拥堵。2019 年发布实施了《济宁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保护济宁3万多株古树名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支撑。
依法严格规范创新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济宁实践”
对全市实施的证明事项工作进行全覆盖式梳理,探索开展告知承诺制试点,出台《济宁市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核查监管暂行办法》,研发了“济宁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平台”,变“群众跑腿”为“数据共享”。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2123项证明事项取消582 项,保留1426项,采取告知承诺制115项,在全省率先公示了市县两级证明事项的保留、取消、告知承诺“三张清单”。
强化责任落实打造法治督察“济宁样板”
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法治政府建设和责任落实督察规定》,率先出台了《关于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的试行意见》,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班子,市直部门领导班子、机关工作人员 4 类主体,细化、量化为51 项指标,做到督察有内容、奖惩有依据、落实有标准。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市政府与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开展战略合作,联合举办法治政府建设专题培训班,市委常委会议、 市政府常务会议安排专题学法4次。市委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将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单位全面纳入考核范围,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有效推动工作落实。
发挥矩阵效应构建普法宣传“济宁范例”
在省内率先研发“济宁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数据平台”,设置了量化考核、责任制落实、信息报送等9 大功能模块、 48 项子功能。普法宣传有主题、有重点、有声势,设计了独具亲和力的人民调解“和娃”卡通形象,编印了漫画故事普法教材,拍摄了法治系列微电影,与济宁广播电视台合作开播了融媒体主题访谈节目《我执法我普法》,努力打造体现“法德兼治”特色的精品普法平台。
彰显儒家特色深化“和为贵”品牌内涵
年初,出台《济宁市深化“和为贵”调解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济宁市“和为贵”调解室工作制度》《济宁市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制度》,创建人民调解“三易三零”(形成“和为贵”调解方式易接受、矛盾纠纷易化解、社会和谐易长久的良好氛围,实现矛盾纠纷零上交、零激化、零民转刑)工作目标。在“和为贵”调解室村(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深度推广“智慧民调”系统,深挖儒家“和文化”思想内涵,着力提升“德为先、法为上、仁为本、和为贵”为理念和“正容澄心、品茗静心、学儒润心、促膝谈心、说理明心、携手同心”为内容的“和为贵”调解室品牌影响力。今年以来,全市共调解矛盾纠纷6599 件,调解成功6485件,调解成功率达98.3% 。
推动业务融合提升济宁公法服务合力
市公共法律服务大厅统筹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鉴定、行政复议、仲裁等法律服务资源,实现了全业务一体化运行。集中运行12348 热线和山东法网,实现了“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限时办结”。创新研发“济宁E 法通”微信小程序,实现手机微信端的实时咨询、委托,开通“济宁公共法律服务”官方抖音,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全时空、全覆盖。为符合援助条件的群众发放“法律援助一卡通”,设置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服务,提升了法律援助的精准度。今年以来,律师业务案件、公证事项、法律援助案件、司法鉴定案件分别为 4.6万件、 13860件、 6110件、 6920件;受理仲裁案件1180 件,标的额 31.1亿元。积极开展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截至目前,共拟选任人民陪审员 912人,完成选任69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