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黑的绒毛、软软的表皮……走进鱼台县王庙镇大奚村,随处可见晾晒的毛木耳。在这里,特色种植的毛木耳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转思想学技术,建设首家示范种植园
“2002年,做毛木耳的种植,还是各家各户自己干,但是在市场逐渐发展中,我觉得不能总是闷着头自己干。想要发展,必须搞集约化经营,也就有了搞园区进设备的想法。”鱼台昌健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汉友向记者介绍说:“2009年成立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5家到现在的60多家。2014年,建立了第一条毛木耳装袋自动生产线,并上了一套环保型的高压锅炉。2015年,建成了第二条生产线,2016年投资1200万建设了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并建成了鱼台唯一的毛木耳高效种植示范园。”
“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齐心协力,当时几家拿出了270万,这些都是多少年的积累,倾其所有都投入到示范园。虽然有风险,但是大家都有信心。2015年时,我们的装袋规模达到了一千万袋。2016年更是大踏步跨越的一年,通过一个山东高效农业的发展平台项目,获得了400万的资金,也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并配套了给我们200多万。”马汉友介绍说,2016年投资1200余万元的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成为了鲁西南最大的食用菌菌种繁育基地。高纯度、活性强的菌种受到了种植户的欢迎,每年生产培养的毛木耳、黑木耳、平菇等菌种500余万袋。
生产坚持五个“统一”,解决贫困户就业难
在生产种植中,马汉友坚持五个统一原则,暨“统一购进原材料、统一生产菌包、统一接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百姓的效益。马汉友并为种植户提供无偿的种植领域,将种植户的风险降为零,并帮助种植户协调贷款解决资金,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种植户加入园区种植。“毛木耳的种植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老少皆宜,摘一天菜就是60块钱,冬季整理废袋子,也能挣个20-30块钱,并在2016年与41户贫困户签订了就业协议,让贫困户完全脱贫。”马汉友告诉记者,园区解决了附近1000余名农民就业问题。
在毛木耳的种植棚内,菌包上挂满的毛木耳正在进行通风、喷水。马汉友指着棚内的自动喷水装置告诉记者:“它是和动力泵连接,打开之后水就自动喷,只要有个专门的遥控器,需要多大的水量就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调节,每个种植棚里都设置了120个喷头左右,以确保毛木耳的湿度。”他还告诉记者,棚内的微喷设计已经申请了专利,“原来的喷头,在喷的过程中有死角,通过我们改造以后喷水无死角。”马汉友说:“这一亩的大棚里产干菜能达到1万斤,产鲜菜能产10万斤,所有的鲜木耳都要晒,一般在一天多到两天,这个东西就是能够延迟采摘也能够提前采摘,一次种植能收获6-7茬。第一茬在40天采摘,第二茬24、25天接可以采摘,第三茬20天就可以采摘,温度越高采摘的间隔越短。”
利用当地资源,推广高质量菌种
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宽,对菌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建立高质量的菌种成了马汉友及种植户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建的这个培养室,是全自动控温,平均温度在26度,它的好处是减少污染,特别是在秋冬季节进行菌种的培养,使用率极高,可以说目前鲁西南很多都购买了这里的菌种。”通过这里培养出的菌种成活率高、绿色无污染,深得用户的欢迎。从2013年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研究液体菌种在毛木耳上的应用,在全国尚属首例。马汉友说,今后将在鱼台大范围的推广液体菌种,让更多小型的种植户用上液体菌种。接种室里,舒适的接种环境、快捷的接种作业给广大的工人提供了便利。同时,全自动液体接种室的设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据了解,今年合作社将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变废为宝,将建成一处废菌渣回收生产基地,彻底根除废菌渣对环境的污染,立足产业废弃物和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构建生态保护与效益并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