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东港区三庄镇战家沟村的赵桂香常年在3亩土地上“转”,一年仅“刨”个万把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很紧巴。该村黄桃扶贫产业园建成后,赵桂香家的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收入3600元,她还被吸纳到产业园内打工,守家挣钱两不误,一年还能再收入2万元。
摘穷帽,拔穷根,在东港区,像赵桂香这样的“多薪农民”不在少数。东港区注重处理好持续攻坚和防止返贫的关系,坚持内外兼顾,标本兼治,下足“绣花”功夫,倾注“工匠”精神,探索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脱贫攻坚工作提质增效。
建立稳定的增收机制。东港区依托各镇现有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选准特色产业项目,拓宽脱贫增收渠道,2016年,东港区投入产业专项扶贫资金1967.8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3个,惠及贫困人口3125人。培育起董家岭、申庄子食用菌基地和陈家店、堰村冬暖式大棚基地以及前高庄特色养殖基地等一批好项目。资产收益带动增收,鼓励贫困户以扶贫产业项目资金入股,按股分红。陈疃镇杨家山子村注册美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扶贫资金量化为400个股份,交由贫困户持股,收益后按股分红,明确前三年收益80%用于持股分红贫困户,20%用于村集体。此外,三庄镇入股龙门崮停车场、西湖镇入股市水务集团食用菌产业园等项目也都取得较好收益。发展电商扶贫,利用淘宝、京东、供销 E家、“日照社区家园”等平台进行农副产品销售。大力推进光伏扶贫,建立“政府+企业+银行+贫困户”模式,全区已经实施光伏扶贫项目17个,投资4.1亿元。实施“互助扶贫千岗计划”,开发公益扶贫岗位,设立农村保洁员、交通护理员、食堂管理员、农村水电工等岗位,增加劳动收入。
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东港区确立了政府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撬动、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的脱贫攻坚投入机制。2016年在全省创新“委托经营、保底收益”模式,由新东港控股集团与贫困户签订委托经营带动脱贫协议,利用“富民农户贷”金融扶贫政策建设光伏产业项目,贫困户连续3年每年稳定获得3000元保底收益,协议期后仍可继续受益。截至目前,东港区共为6116户贫困户办理了“富民农户贷”,累计发放贷款3.06亿元,新东港控股集团给贫困户发放收益1834.8万元。同时,全区推进心连心结对帮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兴业集团一次为省级重点贫困村陈家店捐资30万元兴建7个冬暖式大鹏,东升地毯厂也在张庄子村设立了扶贫车间,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脱贫攻坚的氛围日渐浓厚。
针对港西脱贫任务较重的实际,东港区建立起区域化的开发机制。实施区域大项目带动扶贫。在全区环境最艰苦的三庄板石、刘家庄子村区域布局90MW集中式农光互补项目,先期投资3.5亿元,建成后可持续20年惠及贫困人口。实施区域生态扶贫。东港区依托日照水库流域生态工程建设,将日照水库周边33个村的土地全部流转,按照每亩每年500公斤小麦的市场价格领取土地流转费,年可增收1200余元。为保障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东港区还把全部流转土地的库区村农民,整建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参保人员到龄后每月可领取固定收入600—1000元不等,每人每年发放1800元的取暖补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还可以到市水务集团从事苗木栽植和日常养护管理等工作。实施区域旅游扶贫。沿山海大道围绕龙门崮区域,集全区之力开展旅游扶贫,目前已利用省旅游扶贫资金在上崮后、下崮后和张家庄子村建立起3个旅游中心,在上卜落崮村与陕西袁家村合作打造民俗旅游村,提高该区域旅游整体水平。
建立精细的关怀机制。建立“扶贫助弱一键解困”模式。东港区依托原城市社区家政养老服务平台,为城乡贫困群众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保健等服务。今年以来累计接听电话6700余个,上门服务近3500人次,其中为农村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700余人次。开展孝善养老行动,大力宣传引导,多方募集基金,共募得“孝德基金”919万余元,发放老年群众和特困群众14915人,惠及贫困人口4000余人。建立摆渡爱心食堂,东港区创新“志愿+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为贫困高龄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为贫困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创新实施保险扶贫,由东港区财政出资80万元,为82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了“脱贫小康意外伤害保险”,为39个产业项目购买了“设施农业财产保险”,总保额接近11 .7亿元,达到了户脱贫无忧、村摘帽无险、镇发展有底的良好效果。目前,已受理贫困群众报案40余起,理赔金额逾40万元,大大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通讯员 刘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