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叶飞 郑洁莹 报道
本报讯近日,随着最后一处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完成调试并投入使用,东港区2025年村卫生室改造提升画上圆满句号。此次改造共覆盖190处村卫生室,标志着东港区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中取得关键成果,推动全区乡村医疗服务实现新跨越。
此前,东港区部分偏远村庄存在卫生室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等问题,村民“小病跑远路、看病不方便”成为困扰乡村民生的痛点。东港区将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列为民生实事头号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标准统一”原则,对全区190处村卫生室进行全面改造。
针对无卫生室的村庄,东港区通过选址新建、整合闲置资源、设立服务点等方式,确保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对原有设施简陋的卫生室,重点完善诊疗室、药房、观察室“三室分离”功能布局,同步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和药品储存设施。如今,村卫生室内整洁明亮的诊疗环境、分类齐全的药品货架、专业规范的诊疗设备成为标配,彻底解决了农村居民“看病远、看病难”的基础问题。
在实现“全覆盖”基础上,东港区进一步聚焦服务质量提升,推动村卫生室从“有”向“优”转变。一方面,完善服务功能,除基本医疗服务外,将中医阁、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延伸至村卫生室,实现“小病不出村、慢病有人管”。另一方面,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区管镇用”“镇聘村用”等机制,为全区村卫生室配备546名具备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同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
“以前做心电图检查要跑镇上,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心电图、测血压、针灸推拿,医生还定期上门随访,太方便了。”后村镇小后村村民王大爷的切身感受,道出了东港区村卫生室服务升级带来的民生温度。据统计,改造提升后,东港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69.70%,慢性病规范管理率提升至65%。
东港区着眼“从优到精”的更高目标,谋划乡村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将重点推进村卫生室数字化建设,配备远程心电设备、起背式观察床、智能诊疗设备和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与区、镇两级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打造特色专科,培育一批以中医适宜技术、慢性病管理为特色的村卫生室,形成东港特色的服务格局;深化医防融合,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分级诊疗和转诊协作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深度融合,为农村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是保障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东港区将以此次改造提升为新起点,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健康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