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10日讯(记者 杨文洁)今年以来,我市坚持链式思维,突出“双向赋能”,规上服务业稳中向好,发展质量不断提高。1至7月,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6%。
分行业看,十大行业门类营收同比增速呈现出“七升三降”的发展态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类行业呈现两位数以上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收总量位居前两位,拉动全部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9.3个百分点。在统的29个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大类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达到65.5%。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市新兴服务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全市规模以上现代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3%,拉动规上服务业同比增长12.3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作为保障民生、稳定就业的重要行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市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4%,拉动全部规上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11.0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截至7月,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企业517家,占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总量的83.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2%,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9个百分点。其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民营企业拉动明显。全市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有36家,其中民营企业20家,占比55.6%,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