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蔬菜产业强镇的独特优势和水土资源条件,1995年出生的平度市仁兆镇东仁兆村返乡青年王越,带领乡亲发展大棚香菇种植,每亩大棚收入10多万元,让蔬菜之乡再添新的特色种植项目。王越将发动更多群众加入香菇种植队伍,延长产业链,让更多的人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增收。
>>>回乡创业选择种植香菇
王越从体校毕业后一直在外从事体育工作。2022年,他看到家乡平度市仁兆镇蔬菜种植以大田大蒜、大姜等为主,农民收入时好时坏,经常出差在外的他发现香菇市场前景良好,便决定回乡创业。
“在体校时我特别喜欢吃香菇,闻到那种沁人心脾的菇香,就感觉特别享受。”说起香菇种植,王越兴奋地说,“也许与香菇有缘。有次我到临沂参加一个活动,来到一个香菇种植基地,看到菌棒上生长着像雨伞一样的香菇,我像端详奖牌一样端详了好久。临走时买回几个菌棒尝试一下,没想到拿回家的菌棒竟然长出香菇了。看着那扁头扁脑的香菇从菌棒里冒出来,我可高兴了。”从那开始,王越就时常关注香菇种植方面的信息,也将发展香菇产业作为最大的梦想。
回到家乡后,王越首先考察了村庄的种植环境,他看到村东紧邻大沽河支流城子河旁一片土地,适合香菇种植,这片土地紧邻217省道和G15高速出口,仁兆镇又是青岛市蔬菜产业强镇,蔬菜购销信息流畅,蔬菜经营人员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王越的想法得到村里和镇政府的支持,他流转25亩土地,筹资40多万元建起了9个香菇大棚,开始了香菇生产。
>>>每个大棚收入在10万元
王越刚从事农业生产,不懂种植技术,便虚心咨询当地种植高手,与蔬菜合作社、蔬菜经纪人交流学习,到临沂、潍坊等地考察学习,与电商、商超、批发商对接,光笔记本就记录了好几本。
“刚开始种第一棚香菇时,因为不懂技术往菌棒里注满了水,谁知没有长出蘑菇,菌棒也被破坏了。我聘请技术人员指导,才知道菌棒中木屑、麦麸、水的配比不合适,会导致不出菇。”王越说,自从来了技术员,从制菌棒、拌料、养护,再到采摘,都是一条龙生产。大棚香菇每个菌棒产香菇1.4公斤,售价每公斤16元,每个大棚11000个菌棒,收入约15万元,去掉建棚成本、管理和薄膜等费用,每个大棚收入在10万元左右。
王越紧盯市场,外出联系商超、批发商。他生产的香菇“颜值”高,品质好,香气浓醇,水分含量低,菌柄较短,因此深受客户喜爱,销售市场一下子打开,客户纷纷预订。目前,9个大棚轮番种植,实现了香菇生产一年四季均有产品上市。
>>>小香菇拓宽乡亲致富路
为了将香菇种植业发展壮大,王越围绕“为农、助农、惠农”的发展思路,通过“合作社+香菇种植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开展香菇种植,探索出“五统一四带动”产业发展思路。
五统一即:统一规划园区,统一提供菌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价格收购,统一品牌销售。四带动:一是土地流转带动劳务增收。群众将土地流转给公司,获取土地流转收入,同时与其签订劳务用工合同,让贫困户和群众成为产业园工人。二是保底回购带动稳定增收。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菌袋产销协议,合作社按协议数量不低于保护价收购香菇,农户从而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效益。三是先用后还带动服务增收。合作社统一购进物料、菌袋,为了降低农户种植前期投入成本,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产销保底回收协议后,农户可每袋先付一半资金,待合作社回收香菇时从收益中扣除。四是线上线下带动电商增收。依托“和美·仁兆”数字乡村平台、镇蔬菜经营主体联合会服务平台,建成香菇电子商务中心,聘请了专业人员进行线上交易维护,确保质量,跟踪服务,维护品牌,通过电商交易,将优质香菇远销四方。
做为一名新时代青年,王越将多措并举,坚持品质为上的原则,树立良好的香菇品牌形象,积极打造“沽河”香菇品牌,以品牌的力量提升香菇收益和价值,让香菇为广大群众铺开一条富裕路,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实行规范化生产,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菇农产加销利益共享,将香菇产业做大做强,助力产业振兴。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马丙政通讯员崔汝平杨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