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位于威海高新区的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威高生物疫苗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临床试验,达产后年产能可达8000万支,销售收入80亿元。威高生物疫苗项目快马加鞭推进,得益于威海“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
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引进项目总投资已超过260亿元,培育企业150多家,医用高分子材料等21大系列高端医疗器械打破国外垄断,已涵盖从医用材料到医疗装备的完整产业链条,入围国家四星级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以621亿元品牌价值,连续两年居全省制造业园区品牌价值第一位。
聚链成群,庞大的产业链上下联动打造“产业航母”,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形成创新氛围和生态,还能塑造名牌产业,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激发产业发展突破之势,威海积极对接省“十强”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康养旅游等七大产业集群,坚持不懈推进产业集群化、链条化、智能化发展。
在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威海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链条,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提升集群支撑能力和配套能力。威海梳理了医药医疗器械、碳纤维等复合材料、船舶与海工装备等10条优势产业链,持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培育了“中硼硅玻璃+预灌封注射器”“碳纤维+航天装备”“稀土+电机”等产业链,威高集团、光威集团、迪尚集团、有研稀土、中玻控股5家企业成为省级产业链“链主”。
向海图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是威海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更是潜力所在。威海把海洋强市建设作为重大战略,并以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为统领,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全力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按照“一城三核”思路,威海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作为国际海洋科技城的北部板块,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以国内唯一部省共建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全国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的新标杆。东部板块则以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专业化园区——威海海洋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南部以全国唯一的海洋碳汇主题园区——蓝色碳谷为核心,建设海洋新经济先导区。
北部板块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兴海。目前,全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涉海创新平台发展到367家,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91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人才支撑等产业生态汇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正喷涌勃发,计划到2025年,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增长60%。
产业强海是东部板块的关键词。眼下,威海正全力推进海洋生物产业“聚链成群”,力争到2023年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200亿元。
南部板块则是生态护海的代言者。威海的海洋碳汇研究、碳汇渔业、鳗草海草床修复等经验做法走在全国前列。未来3年,威海将基本建立蓝碳经济体系,蓝碳经济在全市海洋经济占比超过30%。
到2025年,威海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5%左右。
精准招商,助力产业膨胀发展
10月25日,在威海举行的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总投资金额约280亿元的37个项目集中签约。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占8成以上,涵盖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符合威海产业发展定位,对威海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具有重要意义。
威海将2022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年”,聚焦七大产业集群、10条产业链,以“一链一策”推动产业布局调整,以“链主”企业为切入点,组织开展精准招商、项目建设和协作配套,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威海还建立“1+6”项目推进机制,全环节全流程跟踪大项目落地。据威海市发改委数据统计,1—11月,威海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75个,较去年同期增加82个,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同比增长14.4%。一批大项目、优质项目加速建设,为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民生注入强劲动力。
一个“龙头”带起一个产业链条,一个产业链条膨胀为一个产业园区。如今,这种产业膨胀发展的景象正在威海不断上演,威海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就是一个生动范例。
几年前,威海高新区不仅成功留下三星,更是凭借“拆解八千零部件”的专业招商精神,引进占全球打印机市场40%的头部企业——惠普。短短几年间,威海高新区聚集了120多家打印机上下游配套企业,引进了6家世界500强和9个过亿美元的世界顶级配套项目,涵盖“激光+喷墨+热敏”全品类打印机。2021年,威海高新区打印机整机产量突破1200万台,产业链总产值突破300亿元,2022年预计增长30%。到2025年,产能将突破3000万台,世界上每3台打印机就有1台出自威海,威海将成为“全球打印机之都”,并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