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乐县将健康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的目标,着眼实际,聚焦难点,精准施策,统筹推进,“良方”频出,“疗效”显著。
基础提升 落实政策惠民生
昌乐县专门成立健康扶贫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下发一系列相关文件,统一领导和组织推进全县健康扶贫工作。
着力推进医共体建设,实施分级诊疗,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支援。县内,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与县内所有卫生院分别建立城乡对口支援关系。县外,潍坊市中医院、人民医院、妇保院分别与鄌郚、营丘、乔官中心卫生院结成帮扶支援关系;营丘中心卫生院、宝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北京长信医生团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内分泌与代谢病医院等建立专科联盟。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近年来,全县所有健康扶贫定点医疗机构设立惠民门诊和惠民病床。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植入贫困人口就医身份识别功能,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身份。定点医疗机构严格落实门诊“两免两减半”、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住院费用医疗机构减免、一站式结算等惠民政策。
强化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今年,昌乐县为乡镇卫生院引进了一批专业学历高、业务技能强的医务人员;选派有资质的医生进驻贫困村卫生室,确保每个贫困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一名专业医生;进一步加强对村医的管理和培训,全面规范农村诊所医疗行为,提升村级卫生室服务水平。
“四化”同建 优化流程聚合力
管理网格化。以社区为单位划分网格,由社区书记兼任网格长,实行网格化管理。整合网格内乡村医生、卫生计生专干等资源,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基础,组建巡诊服务队,具体负责送医、送药等工作,队长由卫生院家医签约团队队长担任。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县妇保院和县精神卫生中心成立县级巡回医疗队,配备医、护、药、技人员,在为门诊特殊慢性病签约患者送医送药的基础上,重点对巡诊服务队发现的病情控制不满意的患者进行巡诊巡查。
诊疗精准化。突出“两项服务”:开展以询问一次病情、检查评估一次健康指标、开具一个健康教育处方、指导一次用药、送上一次药品、更新一次健康档案“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送医送药服务;各服务队每两个月至少巡诊一次,对病情控制不满意的每月至少巡诊一次。搞好“四个结合”,结合正在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扶贫、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家庭等,打好“组合拳”。实施“五个统一”,配备巡诊服务车、巡诊诊疗箱等设备,统一发放红马甲,做到管理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标识、服务车辆、服务流程“五个统一”。
服务信息化。建设昌乐县精准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突出巡诊、送医、送药等服务,将服务对象的基础信息、患病信息、送医送药精准服务信息等实时上传到系统,方便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深入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工程,依托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为68家卫生室开通远程心电、远程诊疗服务,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机制长效化。会同医保部门建立医保政策引导支撑机制,优化慢性病鉴定、参保流程和门诊签约服务,将慢性病门诊服务延伸到村级,在有条件的卫生室建立村级延伸服务点,扩大卫生室药品种类,开展医保即时结算。推广长期处方服务,加快完善基层卫生院与二级以上医院用药衔接。在安全、合理、有效的前提下,为患有慢性病的签约居民开具长期处方。对于病情特殊的患者,可通过办理备案,提供超量带药服务,减少其往返医疗卫生机构的次数。严格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切实降低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负担。
多措并举 一张大“网”保健康
“以前我自己买药两个月就要600多元,开展送医送药上门后,花费只有以前的一半,每年能节省1800多元。”红河镇肖家河村民赵士顺患高血压、脑卒中5年,丧失劳动能力,长期服药。自2019年7月以来,红河镇卫生院巡诊服务队通过上门巡诊、电话随访等方式,定期开展送医送药服务。“医生除了询问病情、检查、开展健康指导,还根据我的病情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药康复手段,帮助我改善肢体功能。”赵士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慢病随访工作。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即时帮扶人员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对签约慢病患者定期随访,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季度随访1次,其他慢性病患者每年随访1次,并及时录入互联网+精准健康扶贫信息管理平台。
开展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工作。组织县精神卫生中心社区管理技术指导团队到乡镇卫生院,对社区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评估、诊断、指导用药,办理发放免费治疗卡。住院患者由精神卫生中心直接发放免费治疗卡。市精神卫生中心巡回医疗队上门送医送药,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
对全县15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卫生室服务覆盖工作进行提升整改,制定印发《全县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集中行动工作方案》,对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及服务能力进行全面提升。
(本报记者 赵鹏飞 通讯员 赵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