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佳声 报道 台湾年轻人创新创业的能量爆发,需要天使基金的援助。图为台湾年轻人在台上展示自己的创意。
|
|
□记者 王佳声 报道 “创梦咖啡”成为创新种子聚集的公共工作空间。
|
|
□记者 王佳声 报道 “创梦市集”外景。
|
一大早,游适任收拾一番,走进了一间有着“自由风格”的咖啡厅。咖啡厅的一面书墙摆放着各式文青读物,前头有个桌游足球台,中间摆放了很多桌椅。没过多久,几个带着黑框眼镜,拿着笔记本的年轻人也走了进来,在角落里找了一张桌子坐下,打开电脑,开始相互交流。游适任说,在这里,他们并非专程来喝咖啡,而是交流碰撞创意的火花。
这间有着自由风格的咖啡厅是台湾当地有名的共同工作空间——“混”,今年25岁的游适任是“混”的创办人。共同工作空间是一种半开放式、成员共享的环境,以日租、月租或年租的方式,租借桌椅和空间给成员。空间主要提供自由工作者、新创事业者、小型组织或公司等各自独立工作,却也期待彼此间有机会交流,激荡出更多想法。在世界许多地方,“共同工作空间”都扮演着年轻人创业第一里路的角色。2012年诞生的“混”便是台湾共同工作空间的先驱者之一。
在台湾,除了“混”等学习欧美流行的共同工作空间,“创梦市集”、“群募贝果”、“啧啧”、“flyingV”等效仿美国群募的网站,数量也达到高峰。这些线上和线下的平台,提供年轻人探测市场、筹募第一桶金和构筑梦想的园地,而且不少平台负责人本身就是年轻的创业者。青年创新创业的氛围,正在台湾加速形成。
近日,记者造访台湾的群募网站、校园、政府机关,感受宝岛是如何当好年轻人的“创业保姆”的。
在共同工作空间“混”出名堂
创业急不得,游适任觉得年轻人创业的资金最好不要来自父母,因为家庭的压力无形间会成为他们创业的障碍,“其实外头有各种类型的‘天使’风投,只要你的点子够棒。”
创业不问年龄,是“90后”年轻人的普遍态度。对游适任来说,“混”出头的那年,在他大学毕业的前夕,而且“混”不是他的第一份事业,19岁那年他就有了自己的公司。
年纪轻轻的游适任,说起话来却有超乎同龄人的稳重。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的他,19岁便在大学校园推出“分享轮计划”,即由企业于自行车上刊登广告的营利模式,提供免费自行车给学生。至今经营“分享轮”的十九团队股份有限公司已满五岁,正以获利的姿态稳步成长。
游适任的创业经验不止于此,日前一家跨国企业购并了他的设计公司,他还有两个新创公司在孵化。是什么能量让他一创再创?“人生只有这一次。”他说得很认真。
热爱创业的游适任2010年前往日本参与东京设计师周,在当地首度接触到“共同工作空间”,觉得这个概念“超强”,回台后马上行动。游适任告诉记者,2007年前后,日本因金融危机引发失业潮,独立工作者暴增,共同工作空间因需求而诞生。
作为共同工作空间的经营者,游适任并不过度干预进驻者,但是适时要扮演进驻者之间交流的催化剂。凡是想长驻“混”的团队或个人,事前必须与他进行小小的面谈,以确保这些人的进驻能够产生好的化学作用。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