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时超
“我从1996年就开始陆续买潍百集团的股票,一直到淄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关闭,持股数量超过10万股,但多年来我想要了解企业经营状况都被再三阻挠,分红也仅有一次。这笔20多年的投资一直困扰着我。”近日,读者曹先生对经济导报记者诉说了自己的苦恼。
经济导报记者采访发现,不少老牌权证投资者和曹先生的遭遇类似。华冠股份、山东双力、清华寿山、金三杯等发行过权证的公司,有的已经破产,有的则销声匿迹。据了解,目前多数权证公司被中介给出的报价,只有几角钱一股。这种现象,与权证市场火爆时期动辄每股十几元、数十元相比,落差甚大,让不少人心灰意冷。
在受访人士看来,权证公司中不乏质地优良的企业,但信披不透明、与个人股东沟通不畅等问题,制约了投资者进行价值挖掘,也加大了公司被挪用资金等经营风险,从而使得交易渐入死水局面。所以,如何保障权证持有者对公司知情权等合法权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辉煌到没落
济南市中区玉函路228号,有一家小小的门头,门口一侧,有一行竖写的小字牌匾——“山东产权登记公司”。在经历了数次搬家后,这个被委以权证企业股权托管登记、确认、过户、分红派息等业务的公司,如同现在的市场行情一样,变得愈发冷清。
“有来问行情的,但是交易情况比以前少了很多。”孙正利对经济导报记者说,他从事权证中介业务近20年,“有些人买权证的时候就四五十岁了,现在年纪大了,来这儿都是过户给孩子,也不算正常交易。”
这与孙正利记忆中火爆的行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时一些公司成功实现深沪交易所上市,收益达到上百倍。就像东方电子,发行内部职工股价格是一块多,公司随后进行了多次高送转,加上登陆深交所后股价上涨,1万多元的原始股成本,最后可以翻到200万-300万元。”孙正利说,在这种效应下,各地投资者纷纷来到济南,购买职工股和权证。
随后,山东科达、烟台氨纶等公司又陆续实现深沪市场上市,刺激着投资者情绪,使得市场交易兴奋了一阵。
但长时间下来,孙正利还是感觉到,市场在走下坡路。最直接的现象是,一些权证企业正悄无声息地离开人们的视野,其对于小股东的关注问询,也开始变得遮遮掩掩。
“突然破产的企业变得多了起来,比如山东双力、华冠股份;还有一些企业不再披露信息,像金三杯、清合寿山等。”孙正利说,不少人手中的权证从几块钱一股,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有的则是价格大跌。“人民商场当时是要上市的热门股票,价格高的时候到过12元一股,现在收的话是2毛钱一股。”
股东知情权难保障
权证市场渐入落寞背后,除了政策因素,权证公司治理不规范、信披不透明等问题,也是吓退投资者的主要原因。
上述受访的曹先生表示,他从1996年开始陆续买入在淄博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潍百集团(山东潍坊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下来持股数量已经超过10万股。但是该公司从淄博报价系统关闭后,年报等信披工作并不及时,特别是近年来,股东大会是否定期召开不知道,公司财报不向小股东披露,分红更是没有。
“潍百集团是潍坊当地知名企业,也曾是纳税百强企业,占据了当地较大零售市场份额,公司质地不错,但对投资者的回报寥寥无几。”曹先生称,为此其多次去公司进行交涉,但公司对于他的质疑一直持回避态度,财务报表、公司章程等信息也不透露。“为此我们还打过官司。”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