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5年一季度GDP增速
2009年 6.6%
2010年 12.1%
2011年 9.7%
2012年 8.1%
2013年 7.7%
2014年 7.4%
2015年 7%
制图:于海员
处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有所放缓,但仍运行在合理区间。看待一季度7%的增速,需要克服转型焦虑,保持理性客观。
运行在合理区间
用比较眼光看,7%的增速并不逊色。横向上,中国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保持7%的增长,年度现价增量达8000多亿美元,比5年前增长10%的数量还要大;纵向上,中国经济增速在发展中国家中仍居前列,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独占鳌头。
合理区间是审视中国经济增速的标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合理区间下限是保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通胀。”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20万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位平稳运行,“这些指标说明,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主要指标仍在合理区间。”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不仅是增长速度和总量扩张,还要看其他指标,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效益提高。
中国经济发展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表现为发展方式上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发展动力上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改革和创新成为最强劲的引擎,迈向更高级的形态、更复杂的分工、更合理的结构。
总体风险可控
放眼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失衡、各国货币政策分化、通货紧缩、财政赤字乃至地缘政治变化,都可能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从国内看,楼市低迷、地方债务、产能过剩等是担忧情绪较为集中的领域,尽管总体风险可控,但局部地区存在的隐患不容轻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今年一季度,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8.5%,已降至去年同期增速的一半左右。截至今年3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已连续30多个月负增长,创下了近30年工业领域通缩的最长时间,不少企业正经历痛苦的调整。
风险的暴露未必是坏事,处理得好,风险与压力可以化为前进动力,挑战与危机亦是改革契机。
给转型更多时间
我国经济“天平”的两端,一面是表现乏力的传统增长动力,一面是加快孕育的新生动力。新旧转换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转型阵痛加剧,但希望也在上升。
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升至51.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0和1.3个百分点;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同比增长38.4%;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41.3%……
“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在加快孕育。”盛来运说,新动力的体量还比较小,虽然增速较快,但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消退带来的影响。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关键是在新的平台上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的再平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余斌说。
中国经济面临动力结构转型 寻找新的动力源
我国正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互联网+”行动、工业4.0、“一带一路”战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杨成长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是特定动力结构转型问题,未来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大力推进和培养新动力上。
善于驾驭“三驾马车”
投资方面,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8.3个百分点,但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3.1%。
消费方面,尽管一季度消费增速略有放缓,但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达到41.3%。新的消费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出口方面,增长4.9%,但部分高端制造品出口增速大幅超过整体水平,显示我国外贸“优进优出”、比较优势转换的进程加快。
可见,虽然“三驾马车”的作用面临一定制约,但牵引经济的本质没有改变,变化的是动力转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投资能不能再增长,而是消费在需求结构转换中不能实现正常上升。导致消费动力不足的关键是,有40%的中低收入阶层的人没有解决消费动力问题,消费慢于储蓄,最后结果只能是储蓄支撑投资加快增长,投资加快增长加剧产能过剩矛盾。
重视利用“三大发动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认为,“三驾马车”是经济发展需求边的短期动力,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中长期动力。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来实现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改革仍是发展第一推动力。
当下的改革就是要从制度层面筑牢转型的基础。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消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勾勒了清晰的改革路线图:简政放权、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企国资改革等都将有序推进。
全球坐标探寻空间
当前全球贸易体系正在经历新一轮重构,中国正在全球坐标下探寻对外开放新方式。“不做旁观者、跟随者,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说。
“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马晓河分析说:“中国将从过去的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转向以资本、技术输出带产品输出,这是一个战略转型,如果做好了,会把中国带向一个新的时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