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开展“一提高三加强”智慧校园战略行动,为学校管理、服务、育人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学校事业改革创新。
提高布局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优化信息化整体布局和功能设计,提高信息化水平,突出服务教学一线能力建设, 整合办公、教学、科研、人事、 学工、财务、后勤等数据管理与共享,提升信息终端服务能力,保障信息工作安全。”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明确信息化建设管理职能,组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书记和院长同时担任双组长,各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为组员,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筹领导能力。学院党委发文启动智慧校园重点建设项目。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学院理顺了信息化工作的机制体制,信息化工作在全校事业布局的站位得以提高,信息化助力学院事业发展的思想得以统一。
加强调研顶设,明确目标任务。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调研与顶层设计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邀请华为公司规划咨询专家团队入校一起参与信息化建设大调研和顶层设计工作,调研覆盖全校各业务领域,力求精准定位痛点、难点、堵点、热点问题;坚持目标导向,确定各业务领域的学习目标,由办公室、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信息办、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察组,分批次考察国内智慧校园建设的桥头堡和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校样板。全校共识,在一段时间内,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是:运用信息化思维,从信息化视角认识、分析和处理事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完成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建设与学院事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智慧校园,首要任务是打破孤岛、拆除烟囱,重构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化对学院事业发展的整体效益。
加强工作统筹,遵循服务导向。加强信息化工作统筹力度,在建设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循序渐进,梯次投入,遵循服务导向,开展两大行动。一是“攻坚行动”,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秉持“数据多跑路,用户少跑腿”的服务宗旨,以打破业务壁垒,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节省用户时间,清理冗余步骤为主要目标,实现从“面向管理”到“面向服务”的大转变,达到“最多跑一次”的应用效果,提升师生信息化服务体验和满意度,实现效率的大幅提升。目前服务大厅已上线服务34个,可办理公文、人事、财务、后勤、资产等业务领域的不同事项50余个,并持续根据用户反馈快速更新迭代,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二是“筑基行动”,构筑智慧校园的统一基础平台,包括数据治理平台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后续信息化建设基于统一基础平台进行,并将现有系统逐步整合迁移到新平台。开展数据治理与开放共享,梳理人事、教务、科研、图书、财务等业务系统数据,形成数据目录,制定数据规范,建立不同业务主题的标准数据仓库,基于统一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面向全校提供标准数据的开放共享,目前已完成不同业务系统1146张数据表,17998个数据字段的治理工作,上线与各业务系统的API接口97个,被调用字段450个,调用次数达到了329220次。建设教科研数字资源平台,积累、挖掘全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和行业基础数据资源,实现各领域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完善数据中心安全防护体系,形成层层防御,互相补充的网络安全防御矩阵,启用安全准入白名单机制。采用公有云+私有云的混合云模式,提升数据中心服务能力,面向全校提供计算、存储资源服务,并引入公有云大数据平台,提供公有云的数据治理、人工智能等服务能力。
加强业务融合,实现价值创造。加强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坚持以业务为出发点,各学院、各部门围绕自身核心价值梳理业务流程和业务需求,信息办负责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业务与信息技术的对接。既有专业分工,又要通力协作,坚持求同存异,良性互动,保持高效沟通,对齐业务和技术在建设上的目标和思路,将业务的诉求转化为信息化的语言,让信息化的能力切实支撑好业务发展。混合云建设模式,根据业务需求灵活选择,量体裁衣,紧跟潮流,跨越基础设施大而全的投入高峰,避免先进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的投资风险,精准发力紧、重、难、危的业务应用,大大降低投入总量。通过线上事务办理和流程优化重构,缩短了事项办理时间,减少了人员投入,上线事项从以天、以周为计时单位转变为以小时、分钟为计时单位,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基于标准化数据的开放共享,实现信息共享共治,使得沉默数据可以发挥更多价值,达到“想用就用,需要就有”的使用效果。标准数据仓库直接服务于相关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挖掘课程,实现校内的产学研“三位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