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科目的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充分体现科学、准确、公平、规范的原则,在考查考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卷在内容、设题等方面以稳、以延续性为主,又不乏出新之处。
一、守正出新。
今年的试题与往年试题保持内容、形式、难度、区分度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考试内容,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对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不超纲,难易适中。在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第一题考查常用字的读音、常用字字形、常用词(包括成语)、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和辨析病句。本题内容与往年基本一致,但是今年这一题选材语文特征典型,相关句子内容活泼健康,趣味横生,除了考试功能外,有很好的可读性。一般论述类、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三篇现代文阅读材料,从选材内容、文体基本保持往年的思路。古文、古代诗歌也是如此。
同时试卷中也有出新之处,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其一是考查方式。例如第2题考查常用字的使用,出新之处是将错字放在句子中,一方面符合错字使用的常见情形,一方面对考生形成了一定的迷惑。如“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山上有许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胜地”对同音词“圣地”的误用,必须依赖具体语言环境才能鉴别,可以更好地考查考生的语言功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6题填写关联词语,这是比较新的考法,用以检测考生的逻辑能力;第18题给“创造”下定义,这也是一种新考法,它介于归纳概括信息与表达之间,可以考查考生阅读、提炼、概括、表达等综合能力。
其二是选材。整个试卷中现代文的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与古文、古诗的选材对试卷风格影响很大。论述类选择的是关于中国艺术境界的论述,全文以中国画为据,文字秀美,论证过程清晰。文学类选取的是余华的《活着》,生活气息浓郁,人物性格鲜明。实用类选取的是沈从文的《定和是个音乐迷》,包含着民国作家的深邃、含蓄和恣纵。古文另辟蹊径,选择明代最优秀的散文家宋濂的《看松庵记》,第一次把古代“记”体引入高考试卷中,可以拓展学生关于古文文体的认知。古诗选择晚清江湜的写景抒情诗,其意境之优美,一点也不亚于唐宋诗词。这些选材都表现了尝试与出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三是设题。在设题方面出现了新的亮点。往年的试题较多在语句、文字上做无谓的缠绕。今年试题关注了论述文阅读规律,从文体方面加进了设问,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增加了试题的科学性。
二、突出语文本体。
试题从选材到设题都凸显了语文的本体特征。语言类主要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识记能力,又在选材中关注了材料的典型性与人文色彩。例如第2题考查正确使用字词,其中的D项材料为:“对峙的双方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一起暴力事件的发生。”这是个错项,“箭拔弩张”中的“箭”应为“剑”。这个词的误用较为常见,但错误也是明显的。如果对中国汉语成语并列结构的构成略有了解,与“弩”对应的一定是“剑”而不是“箭”。第3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其中D项“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这个语料考“鼎足而立”的使用。既然鼎足,一定是指三种事物并列,而语料中指出的只有两家,用鼎足而立是错误的。再如第五题中的第18题让考生从一段话中提取信息,限定字数,完成定义,对逻辑思维有很好的考查效果。文学类文本选择余华的著名作品《活着》。此小说寓意深刻丰富,形象生动突出,描写简洁准确,有很高的文学审美水平。试题从小说文体出发,引导考生分析形象,鉴赏关键语句,探究小说寓意的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文学审美能力,突出了文体特征。实用类文本《定和是个音乐迷》文体鲜明,传主张定和是现当代著名音乐家,其对音乐追求的人生历程对青年人有很深刻的启发教导作用;行文极富沈氏个性。设题突出了传记文体的特征,全面而富有层次。文言文阅读《看松庵记》内容上文化品格很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