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愿完成对菲斯科的收购后,中国本土企业万向集团在如何复兴这一品牌上,进展似乎比预想更为缓慢。据路透社消息称,中国万向集团原定2015年重新发布菲斯科·卡玛电动车的计划或将延迟至2016年,与此同时,新车车名也或将发生变化,以Elux卡玛取代菲斯科·卡玛。
作为国内最大零部件集团的创始人,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的“造车梦”在业内应是人尽皆知,然而,由于生产资质等系列原因影响,多年来,这一梦想并未落地成行。不过,这并未打消鲁冠球造车的决心,相反,鉴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万向集团试图以此为切入口,获得突破。
从1999年筹划成立电动汽车项目组,到电动专用车的生产制造,再至通过频繁的海外并购,完成对美国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的收购,万向集团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因此,当2014年2月,万向集团经历多轮竞逐,以1.492亿美元的价格在收购菲斯科一战中拨得头筹后,鲁冠球的造车梦在业内看来终于有了实现的时间表。
不过,接下来的却是万向一次次推迟重启生产的消息。根据此前万向在竞购菲斯科时提供给美国法院的文件,万向将重启生产的时间设定在4个月内。在完成收购后,菲斯科的重启计划被万向划定在1年内,而眼下,这一时间的进一步推迟,在业内人士看来,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尽管计划周全,但万向拟通过包括菲斯科在内的海外并购,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而完成从零部件生产商到整车制造商,似乎远比想象的更充满挑战。
新组团队或面临技术难题
“要重启菲斯科的生产,首先需要清理其此前存在的问题。”长期关注万向菲斯科并购案的独立汽车分析师秋天永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众所周知,由知名汽车设计大师亨利克˙菲斯科创立的菲斯科此前在业内曾享有不输于特斯拉的风头,然而频频发生的电池自燃现象、软件故障、召回等问题,以及最终的破产被收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菲斯科的产品在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据我去年了解到的消息,光是需要解决的缺陷问题,就有250多个。”秋天永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在他看来,更为重要的还有自燃问题如何解决。
记者了解,在收购A123之后,2014年6月,万向又从莱顿能源公司手中购买新的电池技术。莱顿能源公司发言人Jeff Kessen表示,此次交易包含20多项技术专利以及部分员工,这些员工将加入到A123位于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的研究机构中,共同致力于万向未来的电动车电池技术研发。“万向试图通过此举,来进一步解决此前A123电池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电动车核心部件的品质。”秋天永认为,因为无论对哪家新能源生产企业来说,动力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至关重要。
从技术层面上看,只有解决了上述技术性问题,重启生产才有可能变为现实。而眼下,一再推迟进行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技术研发上,万向正遭遇挑战。“菲斯科原有的团队几乎都全部离开了,新的团队是万向自己组建的。”秋天永告诉记者,从此前的经验来看,万向的长处和优势是在零部件制造上,要进入整车领域,在研发和集成能力上都存在挑战。“因此,目前万向的很多核心部件依然依赖于外采。”
不过,在经历了菲斯科破产纠纷后,原有的供应商几乎都不能为万向所用。据秋天永介绍,自收购完成后,菲斯科与此前的供应商的债务纠纷几乎持续到去年第四季度,后来虽然告一段落,但供应商拿到的赔偿几乎微不足道。而万向如果要发展新的供应商,不仅需要经历12~18个月左右的审核期,供应商也会综合考虑菲斯科的销售规模,以及自己进入供应体系后的成本和回报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