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文史频道 > 正文
   

比起直播首秀的销量, 《收获》更大的收获是什么?

2024-03-01 08:14:49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2月28日晚,一场线上文坛“老友记”引发现象级围观——文学刊物《收获》首次走进直播间,作家余华、苏童携手主播董宇辉、《收获》主编程永新,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直播,收获1.7亿点赞,最高实时在线55万人。截至2月29日零点,2024年《收获》全年杂志与2024年《收获长篇小说》4个小时内分别售出7.32万套和1.5万套,总成交金额超过1240万元。

  比起直播首秀的销量,《收获》更大的收获是什么?

  “之前去邮局订阅刊物的方式比较老套,一些年轻人也不会选择。上直播间是新的方式,把好作品、好作家真正送到读者手中。这种方式被证明有效,那我们就有必要去尝试。”程永新坦言,“哪怕有销量十分之一的读者能够来看《收获》,我们就很满意了。中国老中青三代的文学读者规模其实相当惊人,等待我们用各种方式去走近。”

  “寻亲”和老友

  不少网友还记得,一个多月前,另一份重要刊物《人民文学》首度进入直播间,主编施战军将此形容为“寻亲”——“希望让这本与共和国同生长的文学刊物和更多年轻人面对面,找到更多的读者朋友”。

  “寻亲”背后,共同的发心是以“拳拳之心大海捞针”。《收获》编辑部几乎一夜无眠,如有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偏远地区读者下单,“我们都会送过去,哪怕贴一半的邮费。不在乎成本多少,关键是要让人知道中国文学创作者,让真正的好作品能够抵达到读者那里去。”程永新说。

  因文学的感召,让更多读者、作者成为朋友,甚至是“损友”。当晚,“看余华苏童斗嘴笑麻了”冲上热搜,这对文坛“最佳损友”令人见识了“神仙友谊”的相爱相杀。

  聊起余华首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苏童打趣:“余华很少有这么洋气的东西。”针对苏童早期短篇《青石与河流》,余华毒舌道:“虽然羡慕作品发得早,但欣慰的是,这部作品都没人关注,发了跟没发一样。”苏童不甘示弱:“余华说天气好,我都想反驳!”余华则自嘲:“我们的友谊建立在误解之上。”二人的互动掀起网友海量留言弹幕:“友情开始的地方,故事开始的地方,都少不了《收获》”“有幽默互怼,也有温情追忆”……

  聊起老友、作家史铁生,余华谈起往事——当年史铁生写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时,尽管另有奖金10万元的征稿摆在当时亟需医疗费的史铁生面前,他依然选择了《收获》。

  坚守也创新

  创办于1957年7月的《收获》是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办人为巴金和靳以。

  苏童坦言,文学之路上永远不要想象一篇小说有自己预想的那么好,也许最多只有75%,“但这75%,可能才到《收获》眼中的及格线”。

  余华笑言,《收获》就像“中国文学的道琼斯指数”,并称是《收获》拯救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后面一半是删掉重写的,就是因为在《收获》那里过不了关。为什么写完小说我们要先给《收获》?因为编辑肖元敏、李小林、程永新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在编辑严格要求下,小说推倒重来。不然《在细雨中呼喊》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1986年,苏童短篇《青石与河流》登上《收获》第五期。次年,余华《四月三日事件》与苏童中篇《1934年的逃亡》前后发表。苏童表示:“《收获》这样的文学刊物就是文学青年心中的巅峰。”余华感慨:“《收获》要求其实特别高,投稿通过了,我们就耀武扬威一下;通不过,也正常。但正是这种高要求,必然使我们在写作时能不断往前走。”

  一代代编辑在审美艺术上的坚守,锻造了《收获》招牌。哪怕推广形式上再创新,程永新表示,审美标准不能降低。

  “我依然希望看到有才华、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学作品。中国那么多杂志,审美和用稿标准在几十年里一直在变化,每个作家表现生活都有自己的角度、体验和能力。不管什么风来了,坚守的同时包容开放,就像当年《收获》推出的‘先锋作品专号’,这是巴金先生留下的重要精神遗产。”程永新说。

  在他看来,文学的变化发展是复杂的,所谓严肃文学受到挑战时,也有新类型悄然崛起。比如前几年的科幻文学以刘慈欣《三体》等为代表;比如马伯庸历史通俗系列小说,被改编为很多影视作品,“未来,期待更多文学写作新样本”。

  出发再抵达

  近年来,作家、学者走进直播间卖书已不新鲜,文学消费生态格局正在重塑。新媒介为文学传播敞开新窗口,更具网感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吸引更多人感受文学世界的温度与深度。靠传统征订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全新赛道只用了几个小时便超额完成,一组组惊人的数字令业界倍感振奋。

  当晚在直播间里,董宇辉再度谈及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此前在他推荐下,4个月内售出71万册,相当于小说2005年首版后17年销量的总和。“其实,我的解读也很私人化,不一定是迟子建老师的本意,但每个人都可以从文学里读出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让一个个人与作品产生真实碰撞与情感共鸣”。

  新时代天高地阔,生机无限,文学没有缺席,依然在场。身处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语境,《收获》《人民文学》等传统期刊以“文学+”的开放姿态,重新出发。

  业内期待,更多刊物在互联网赛道开掘出更具可持续性的路径,通过不止一家直播间,抵达更多潜在用户,让文学与广大读者同频共振。

  直播最后,余华期待更多人“走进实体书店,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本书”;董宇辉许下心愿:希望用小小努力帮文学与更多人产生联系,让直播间成为“没有围墙和砖瓦的超大实体书店”。据《文汇报》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见证中国文学繁花照眼
 
0
 
 
 
 
推荐资讯
金乡县农业农村局开展春季农资市场执法检查
金乡县农业农村局开展
淄博:智慧社区建设让居家养老温馨从容
淄博:智慧社区建设让
齐河:威风锣鼓敲起来 奏响乡村文化最强音
齐河:威风锣鼓敲起来
滕州市界河镇:政协委员入企调研企业复工复产 安全生产工作
滕州市界河镇:政协委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