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文史频道 > 正文
   

山水诗情甲天下

2020-04-09 13:53:16  |  来源:解放日报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山水文学的内涵,绝不仅仅是山水。

  我要说的是:心灵底蕴,才是山水文学的灵魂。只有具备了这种灵魂的作者,才能写出优秀的山水诗歌、山水美文。古今中外的作者遇到触碰自己内心的山水风光,心境达到物我两融,都会文由心出,写下自己的诗文。

  这当然与山水风光有关,但又不完全有关。因为,不是所有的文学家面对大好河山都会产生创作的冲动,他需要心灵的触碰,即山水对心灵的渗入、浸染,使之与其学识、理想相通,甚至与其难忘的情感、经历的悲欢形成某种共鸣,而又不吐不快、欲罢不能、非写出来才能释怀有关。数不胜数的有关山水诗文的名篇佳作,尽管首先与山水有关,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情为何能满山流遍,意为何能溢出大海?在我看来,则是因为心灵。

  心灵的山水,或山水的心灵。前者是内心的山水,后者是山水的内心;一个是物在内,一个是物在外,两者构成了内外的一统,即心灵与山水的融合。而这才是人们创作山水文学的真正前提。

 

融于山水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当我们说到山水诗歌的创作时,就绕不开唐代诗人即辋川(位于陕西省蓝田县)的王维。我为什么要在王维的前边加上一个“辋川”呢?因为,王维栖居的辋川青山逶迤,溪流潺潺,这方山水正是他心的居所。王维一生写了很多诗,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诗歌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并被公认为山水诗歌的大家呢?

  王维40多岁时,买下宋之问在辋川的宅子。他大兴土木建造园林,这里成为他的“世外桃源”。当其母亲去世后,“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而作为山西人的王维,也从此再未远游,终老于这异乡的山水。可见他对这方山水的认同与感情之深。

  王维为什么会如此钟情于这方异乡的山水?深究起来,正是王维忘情于这方山水的心灵使然。他对这方山水之爱,不是叶公好龙式的,而是倾尽所有的投入。当年,王维按照自己的构想,精心设计与修建,将这里经营为一方山水胜地、一处精神家园。

  据《辋川集》序所记,在辋川一带,有20处景观可供游览。“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坨、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宵泉、白石滩、北坨、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写得好,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他对山水的这份真心。加之他既是画家,又精通音律,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以如此厚重的心之底蕴,却又超然于物外至山水缥缈间去吟风弄月。他是山水的赤子,所以他可以写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样清澈的文字。这些文字,写的是山水,也是诗人融于山水之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的诗人,可谓活在山水间又把身心交付于山水的人,所以才能写出那样的山水诗歌名篇。

一次精神漫步和审美再造

  王维显然是一个特例。但他对山水的真心投入,却具有可持续借鉴的价值。一位真正的写作者,当他获得了对山水人生的感悟,凭着对山水独特的感受和真挚的表达、感受力与表达力的极致发挥,同样能创作出关于山水的锦绣之作。这里,我要说的是另一位文学大家朱自清与他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种“不宁静”,是当时生活的真实。那时候,人口众多的朱自清一家生活拮据,而整个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为一名正直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内心的压抑与彷徨,不难想象。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朱自清“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心里有了一种好奇:在这满月的光里,那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他揣着这个想法,看了看“在屋里拍着闰儿”的妻,便“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了……

  这一个“带上门”的外出,可是不得了!这称得上是现当代文学经典的一次开门。你看,在文章中朱自清的观察是令人惊叹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他专注于眼前荷叶的形状与姿态,忘却了心中的烦闷,而完全进入了审美的体验与想象;接下来,他发幽古之情,联想到中国古代的采莲的旧俗。“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又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赋》等。以旧俗与文学中的热闹“采莲”,反衬了此时此刻眼前荷塘月色的静谧。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篇经典之作《荷塘月色》就这样诞生了。一种浪漫的情怀,被烦闷时刻一个“带上门”的出游彻底打开。作者对寻常之美的洞察,对洞察体验的想象,对想象描绘的真微,对真微鲜活的表达,实现了一次精神漫步和审美再造。

山水对于生命的滋养

  于此,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一次朱先生式的“带上门”后的出游呢?我们生活的周边不乏好山好水好风光,有些风光远胜朱先生当年的那一片荷塘月色。但问题是,我们有朱先生那样一颗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的心灵吗?他在那样痛苦彷徨之时,仍然对美保有真挚的体验,被外物之情境所触动、感染,并能集中精力排除杂绪挥笔写下自己的文字,我们做得到吗?

  在我看来,当下的我们太忙了,忙得四脚朝天,“快餐式”成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匆忙中,我们渐渐失去了慢慢体悟和细细回味,又怎么可能像王维那样沉醉于山水,又怎么可能像朱自清这样排遣烦忧与痛苦,哪怕挤出一个夜晚推门而出与星月交流、与荷塘谈心?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未知世界期待着我们去猜想,还有那么多的暗物质渴望着我们去想象。我们的身心的确需要山水的滋养,但我们总是顾不上去滋养它们。这或许就是我们的病吧?我以为要当心了,至少,我要提醒一下我自己。

  我们说:山水诗情甲天下。这不是一句空话。纵观辋川诗人王维与荷塘月色下的朱自清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我想说的是,无论古今,人们对山水的向往和热爱都是一样的,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这种情感人们想要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诉求。这种诉求,其实是庞大的。因而,我以为,山水诗情有着非常悠久而又顽强、蓬勃、博大的生命力。假如我们都能参悟王维与朱自清的经验,调整好我们对待山水的那颗心,也一定能写出更新、更美的锦绣华章。

  我想,感受与表达山水给予我们的滋养,就是在感受表达我们自己。正所谓“我思故我在”,我们活着,除了吃饭,我们还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会在朝霞与夕晖中变幻着不同的色彩,还会感受灿烂星河的悠远,接受江河湖海山岳冰川的洗礼,尤其还会表达对大地宇宙的感恩之情,这难道不是一个写作者擅长的吗?

  王久辛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窟内壁画手机看 敦煌莫高窟推全新“沉浸式”游览
下一篇:北京历史上买房卖房那些事
 
0
 
 
 
 
推荐资讯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业 多点发力点亮绿色经济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观走访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
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
种下“牧草绿”,治愈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