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木刻《鲁迅》的作者杨锋仅以寥寥几笔便将照亮民族前途的“狂人”精神表现出来;劳思的《童年乐事—体育篇》、沈明义的《燕去燕归》则展现出江南寻常生活中的浓浓乡情;康剑飞的《旅途》、隋丞的《游观·山水》充满实验意味的探索,反映了当下版画的多元表达。
从最早的年画到后来的新兴版画,再到如今的当代版画,版画一直承担着反映现实的媒介功能。展览策划苏新平坦言:“版画的‘媒介’和‘转印’是实现艺术表达的基础方式,表达方式随画面所渗透的概念或观念发展并逐步形成思想,这会促使在探讨版画艺术的创作中,表现出多重作用和强劲的感染力量。”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中既有德艺双馨的画坛前辈,也有丰神俊朗的后起之秀,作品展现的内容不仅有优秀的传统题材,更有紧随时代、关注现实的可贵探索。苏州当地艺术家充分发掘着苏城的人文风情和内在精神,而来自全国其他地区的艺术家则在苏州获得了崭新的创作灵感,丰富完满了自身的创作语言。
与地方版画文脉有机对接
“民之魂,文以化之;国之魂,文以铸之”。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生生不息的动力,支撑起苏州的正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版画都是视觉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而苏州版画素来是国内版画的中坚力量。不论是传统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还是当代的苏州水印版画,都为版画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中叶,苏州的木刻年画已经成熟,因大小画铺多集中在阊门内的桃花坞而被称为桃花坞木刻年画。桃花坞木刻年画兴盛于清朝康乾年间,素有“东方古艺之花”的美誉,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期桃花坞木刻年画线条飘逸,套色淡雅,对西方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刻印了绚丽夺目的篇章。而在苏州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水印木刻版画,则发挥其材料工具和印制过程中的特点和优势,追求非描绘性的肌理效果,注重独特的可重复性印刷,形成了古朴、简练、富有力度和韵味的视觉审美特点。
20世纪80、90年代,擅长于体现苏州文化意韵的苏州版画不断地被人们欣赏和收藏,并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到达辉煌期,其创作群体所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让版画创作步入佳境。当时如火如荼的版画活动,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