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节气歌》,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到这“二十四节气”,还与咱青岛历史上的一位名人有关,他就是西汉即墨 西汉即墨即今平度天文历学家徐万且。
徐万且 出生在汉武盛世,公元前100年前后在世作为中国古代天文历算学家,是史籍中记载最早的确凿可考的平度名人,其事载入班固《汉书·律历志》李树著《平度史话》。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之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延及汉武帝时,沿用已久的“颛顼历”误差大到难以再用的地步,汉武帝采纳了司马迁、公孙卿、壶遂等人的建议,诏令他们组织人员议造新历。主管历算的官员射姓此人姓射,名“姓”,便选了邓平及唐都、落下闳、徐万且、徐禹等民间治历者20多人。他们经过长期天文测量,反复精密的科学测算,反复校正修订,终于创制了一部崭新的历法,汉武帝为此而改年号为“太初”,这部历法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太初历》使用之初,也曾不断地遭到守旧势力的刁难和诋毁,到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终于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辩论,从元凤三年十一月开始,到元凤六年年底结束。最后的结论是:“太初历第一”,并特地指出:“即墨今平度徐万且、长安徐禹治太初历第一。 ”对《太初历》及其创制者们的功绩做出了公允的评价。
相关链接 >>>
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如今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纷繁多样的民间文化。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等文学表达,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等等,共同为二十四节气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