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曰:琅琊郡秦置,高帝以属齐,高后七年(公元前180年)立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徙刘泽为燕王,以琅琊归齐。于是,中央又在其西的诸城另筑一座东武县城(今山东诸城)作为西汉琅琊郡的新治所,郡下辖东武、不其、诸、琅琊等五十一县,大致包括今胶南、日照、诸城、以及临沂的东北大部,属徐州刺史部管辖,并设有盐官和铁官。此时的琅琊郡,人口约有一百零七万九千一百,是辖区面积最大、管辖县级单位最多的时期。
至东汉,琅琊之区治范围及其治所均发生了大的变化。据《乐史》:“后汉以为琅琊国,以皇子京为琅琊王,领县十三,徙都开阳今临沂县界开阳故城是也。后益为十七县,六县在岘山北,十一县在岘山南是也。”这就是说琅琊由郡改为国,并且治所由东武城移至开阳(今临沂北戴城子),这里也就是后人所熟知的琅琊王氏的故乡。其下辖诸县、东武、琅琊、开阳等县,大体包有胶南、日照和临沂的大部,治区的范围比西汉大为缩小。
这时,琅琊国仍在徐州刺史部的管辖之下。越都秦郡的故琅琊,此时以一个县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琅琊旧地渐为后人淡忘。
三国时期,在地方上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琅琊国降为地方二级行政区划,再加上东汉末年战乱频繁,户口凋敝,滥置州郡,其地位进一步下降。这一时期,琅琊国在曹魏的统治之下,属徐州,仍治开阳,共领有五县:开阳、缯县、即丘、临沂和阳都,其地域及管辖的范围大大缩小。自此时起,秦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管辖之下。
琅琊内部的百姓迁移也十分普遍,可以诸葛亮籍贯“琅琊阳都”管窥之。《三国志·诸葛瑾传》引韦昭《吴书》说:“(诸葛瑾)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吴书》作者韦昭(204年-273年)与诸葛瑾及瑾子诸葛恪是同国、同时代人,诸葛氏得姓原因的说法是可信的。诸葛氏是因葛姓自诸县迁入阳都而得,但何人为始不详。
诸葛氏在阳都扎根后,及至诸葛亮父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先任梁父县尉,后升迁为泰山郡丞。郡丞是郡守的助手,职责是协助郡守维持地方治安等,年俸六百石。诸葛亮的母亲,据传姓章,在诸葛亮幼年时就去世了。诸葛亮七八岁时,诸葛珪病逝。诸葛珪在泰山任职时,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在阳都老家未仕,但已与名流要宦有交往。诸葛珪去世后,他承担起两个家庭的生活重任。
初平四年(193年),袁术杀陈温之后自领扬州刺史,适逢周术病逝,便私署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玄随即带领诸葛亮兄弟姐妹四人去了豫章。不久,“汉朝更选朱皓代玄”。诸葛玄只得拖家带口辗转往襄阳,投奔旧交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197年)在襄阳病故。
南渡大江结使命
西晋时琅琊国一仍其旧,只不过面积略大,比曹魏多领华县、费县、蒙阴、东安四县。琅琊王司马睿正是在其治下的琅琊王氏的抚佑下,才得以在江南立足,续延司马王朝。
“琅琊王氏”这一郡望,是长期生活于琅琊郡这一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王姓望族,郡属“琅琊”是这一国内著名望族的鲜明标识。琅琊临沂王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自这一世族的奠基者——西汉名臣和经学大家王吉,由琅琊高虞(今即墨市温泉镇西高虞村)徙家于同郡的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临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后,这一家族在此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
王吉之子王骏和孙辈王崇,均官至三公。因其祖孙三代皆为高官,故有累世之美。这一荣耀不仅在一郡内,即使在国内亦不多见。于是,以王吉祖孙为代表的这支王姓家族,便成为闻名遐迩的高门望族。
因自王吉起,其子孙世居琅琊国临沂县。于是,“琅琊临沂王氏”便成为国内著名的代表性郡望和此支王氏家族引以为荣的标志性徽号。自此至唐代的九百余年间,其后裔无论身居何处,均无不自称是“琅琊王氏”。以至千余年后,由于声名之显赫,人们一提起琅琊便想到的是临沂,而于胶南的古琅琊却十分隔膜,这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有“书圣”之称的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是琅琊王氏郡望的一位代表。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王羲之生于琅琊临沂,并在此度过他的幼年时期。
除了琅琊王氏,琅琊还有其他名门望族,如颜氏。春秋时期,颜氏家族成为鲁国的卿大夫世家。颜回第二十四代颜盛,在三国魏时,先后任青、徐二州刺史。颜盛在任徐州刺史时,把颜氏从原居的曲阜城迁到他治下的琅琊国的临沂城附近。因颜氏代传孝恭,故人们称其所居处为“孝悌里”。
至西晋时期,颜盛子颜钦任东莞、广陵(皆为西晋徐州郡名)太守等职。这样,颜氏在迁徙至临沂后才进入世家大族的行列。至颜含随司马睿南渡,颜氏在临沂共历四代80余年。
公元320年,琅琊王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在建康建立了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北方大片土地没于少数民族之手,琅琊国亦不例外。为维持世家大族的地望、招徕流民、安定民心、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于是司马睿在江南大量侨置州郡县,琅琊郡也包括在其中。
琅琊郡初置江南时并无实土,寄居在今江苏省句容县境。至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方才分江乘县地(今栖霞山附近江边)为琅琊郡实土,并以桓温任琅琊内史(即太守),出镇金城(今江苏句容北的金城),金城遂成为琅琊郡的治所,领有怀德、江乘、临沂、阳都、即丘、和费等六县,其中只有江乘县有实土。
而司马睿做琅琊王时曾寓居的琅琊山,在安徽滁州市西南五公里处,到宋时欧阳修到滁州后,先后建丰乐亭、醉翁亭,又撰写闻名于世的《醉翁亭》。琅琊山声名日隆,知者颇众。
晋室南渡后,北方进入民族大混战时期。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而相继占据过山东的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冉魏等国先后在原琅琊国的区治内建立了琅琊郡,治所大都在开阳,辖区范围大体与原琅琊国相仿。这一时期直至隋朝,各国之间相互攻伐,琅琊郡所辖具体县数变化繁杂。
及至隋朝,南北再次实现统一,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琅琊郡,以县属沂州。至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将州县两级制改为郡县两级制,在全国190余郡中,属于徐州刺史部管辖下的琅琊郡算是较大的一个。治所在临沂(今临沂市),领有临沂、费县、莒县、沂水、东安、新泰、颛臾等七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临沂和日照地区。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