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文史频道 > 正文
   

只上过4年学 威海老太古稀之年写自传《岁月》

2015-03-30 09:22:48  |  来源:威海晚报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岁月》记叙了她真实的人生和战胜磨难的心路历程

  儿子说,母亲的《岁月》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叫张淑德的老人,今年93岁,只上过4年学,却在古稀之年写了一本书《岁月》。这本写在上百张信纸上的自传,后辈们将它整理出一本书,内部传阅。她的儿子曲德善说:“有的人给后辈留车留房,但是我的母亲留给了我们最宝贵的,是她这辈人独有的精神财富。” 威海晚报记者 高杰
 
01_副本.jpg
    岁月的印记深深刻画在张淑德老人的脸上。
  古稀之年开始写自传
  3月11日上午10点,我来到文登区香水小区。带我去见张淑德的是老人的儿子曲德善。69岁的他,退休后每天都来这里照顾母亲。
  见到张淑德时,满头白发的她穿着一件淡灰色毛呢上衣,腿上搭着一件花色的小褥子,坐在床边,认真看着一张广告宣传单,身边是一个纸箱,里面散放着一些书。曲德善向母亲介绍我时,她抬了抬头笑了笑,一脸迷茫。
  “由于年事已高,母亲现在神志并不是很清醒,很难正常交流。”曲德善说,“即便如此,老妈还是爱看一些带字的纸张,虽然现在不一定能看得懂。”曲德善说,每天拿着这些纸片,母亲能从早看到晚。
  张淑德一生爱看书,从2005年,她从老家文登区高村镇倪家村搬入到香水小区的时候,曲德善给她订了《威海晚报》。她不爱看电视不爱遛弯,却痴迷于读报纸,一直到她九十多岁。曲德善把我带到了阳台,里面整整齐齐放着高高的2摞报纸,页面都已经发黄。
  关于老人为什么写书,书中最后的《跋》里写着她当时的心情。
  “写书这件事,我听说过,但是从没见过,也没做过这样的梦。我快八十岁了,身体没病没灾,爱干活儿,门口院子里种的菜吃不了,我又不愿意串门,在家常给女儿写信。我的信他们都抢着看,后来我女婿叫我写写这一辈子经历的事。于是,我就写开了,想到哪儿写到哪,写上一阵子就寄给他们。没想到越写越想写,一发不可收拾。”
底稿是上百封“家书”
  张淑德书信的底稿一直保存在女儿曲秀兰在乳山的家中。21日,我们来到乳山,看到了张淑德的底稿。
  底稿是写在一封封信纸上,夹在档案夹里是厚厚的一沓,目测有上百张。每张信纸上写得密密麻麻,其中用铅笔写的,字迹依然清晰,有些用圆珠笔写的,已经渗透到信纸的背面。稿纸上笔迹清秀,却有着鲜明的特点:没有标点符号,很多都是当时的一些繁体字。
  “当时每写完一篇,她就会寄给我们,每次都超重,我们再垫付超出的邮费。”曲秀兰笑着回忆。每次写完的信,大家都会抢着看。和稿纸在一起保存的,还有当时的几个信封。信封的背后,还写着信里内容概要。根据邮戳上的日期,可以看出多为1995年前后的信件。
  张淑德的书稿全部都是以家书的形式存在,后来由外孙女整理。张淑德90大寿的那一年,这本书终于印刷好。书并没有正式出版发行,只是印刷300本,亲人间传阅,留作纪念。
  一生坎坷写进《岁月》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文字虽然简单、直白,却让人爱不释手,像地里的庄稼,满是生命力。书中写了她近一个世纪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坎坷经历。
  老人的小名叫“醒子”,兄弟姐妹7个,她排行老三。5岁时为了让姐姐念书,她便一个人开始上山打柴、“拾山”,照顾比她小的弟弟和妹妹。11岁时,她已经成了一个小大人,洗衣、做饭、看弟弟妹妹、拾山给妈妈赚零花钱……帮了大人不少忙。也就是在11岁,一向懂事听话的她,在那个女孩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不顾周围反对,哀求父母让她读了4年书。也就是在读书期间,她才有了大名:张淑德。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一带一路 世界新链接
下一篇:两岸情 民族风
 
0
 
 
 
 
推荐资讯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业 多点发力点亮绿色经济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观走访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
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
种下“牧草绿”,治愈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