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她从小生活在乡下,过着自由的生活,在进入维也纳皇宫后,她非常不适应。
路易切•鲁凯尼是意大利的无政府主义者。他讲述着伊丽莎白的故事,不带一丝同情,也没有深入的理解。伊丽莎白和鲁凯尼在日内瓦湖的相遇实属意外。其实鲁凯尼原计划刺杀奥尔良的王子,只因这位没有出现,为了替代他,他杀死了伊丽莎白。
在伊丽莎白眼中,死神看起来年轻、迷人且性感。他的形象流露着雌雄同体的中性美,如同流行领域的偶像明星,让人想起海因里希•海涅年轻时的完美形象。
“音乐剧并非简单地由一首首歌构成,实际上每首歌里面可以细分出很多的主题,所以其基本单位不是一首歌,而是乐句。这些乐句会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刻出现,并且会做一些变化。”虽然昆泽之前翻译过大量的英美音乐剧,也受到了一些英美影响,但在叙事语言上德国人始终有自己的特点。
陶辛根据音乐主题对《伊丽莎白》的叙事结构做了划分,音乐剧讲故事的方式和音乐主题的设置有非常大关系。例如死神这一角色有三个主要的主题:怪诞、温柔、诱惑,当充满爱意、深情款款的死神出现时,往往是“温柔”主题。费朗茨和茜茜第一次相见是委婉的“相伴”主题,当音乐没有变化时两人的情感状态也就没有变化。当茜茜的父亲和费朗茨的母亲看衰这场婚姻时,使用的音乐则来自于死神的“怪诞”主题加了圆舞曲成分,因为死神的“怪诞”主题有某种毁灭性,借用死神的形象来给这个婚姻判了死刑。
《伊丽莎白》主要的音乐主题有自由、独立、放纵和觉醒,主题曲《我只属于我》就是“独立”主题。伊丽莎白那种捍卫自由、忠于自我永不背叛的性格都随着主题音乐的出现被推起来。当费朗茨和死神都用同样的“温柔”主题让茜茜跟自己走的时候,从戏剧上来说,茜茜的音乐主题就必须比独立更强烈了,成为“觉醒”。
陶辛老师表示这些划分都是人为的,关键不是名字叫什么而是它出现的时候结构是怎么做的,还可以再继续对整部剧的音乐主题进行细分。
《伊丽莎白》作为一个史诗剧,除了个人的爱恨情仇、情感纠葛,更重要的是将几个人物放在一个大的时代中去展现。如何叙述这个大时代呢?群众的合唱是重要的音乐叙事手段。“死神和群众的合唱或是死神长时段的叙述,这些标识就是史诗剧的一种叙述方式,不是一个个点去叙述,而是用长线条去进行连接,让这些点和两人对话性的东西交叉共同完成戏剧构造。这样的点越来越密集也是在展现哈布斯堡王朝一点点分崩离析直至完全垮掉的过程,这也是对茜茜公主最后结局最自然的一种映衬。”
另外,《伊丽莎白》作为一部德语音乐剧,多少带些布莱希特讲究的“间离”。剧中的一个形容词“Kitsch”,可以是媚俗、矫情、廉价,但终归难以准确翻译,德国人本身的解释是“大规模重复的俗套的工艺品”。“在这里,剧作者通过叙述者之口出现这个词来提示我们,对茜茜公主这个人物的迷恋到底是在迷什么?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评价,而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反思的。”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