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已经放榜,每年的这个时候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其实,古代也有“高考”,那时的“高考生”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学生们轻松。
据了解,明清时期,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乡试都会在济南举行,因此济南有几条街巷和建筑与科举有关,榜棚街就是其中的一个。
曾是明清科举考试设棚张榜处
如今的榜棚街早已成为泉城路商圈的一部分,街道并不长,5分钟就能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它北与省府前街隔着泉城路遥遥相对,南与泉城广场上的泉标并肩,东侧毗邻恒隆广场。道路两侧槐树茂盛,足以遮挡夏日酷热的阳光。在榜棚街北头设有一个路牌,上面记载:“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有:‘榜棚街’。”
明清时,“乡试”每三年在济南贡院举行一次,时间一般固定在该年的农历八月,九月发榜。当时的考生,无论参加什么考试,在考试之前,都要到如今位于大明湖南侧的文庙去拜一拜,然后到贡院去考试。考试阅卷结束后发榜,张榜处就在现在的榜棚街。
蒲松龄曾在此折戟十几次
与现在的高考相比,古时的科举考试录取率可低多了。资料记载,当时每次发榜的那一天,榜棚街上仿佛过节一样人头攒动,无数考生挤在街边,等待一纸榜文决定自己的命运。
发榜时,一队官兵会在吹吹打打中抬出一顶小亭子,亭子中就是要张榜公布的内容。因为考生人数众多,而录取的名额有限,不少书生为了求得一个功名,连考多次,这一考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蒲松龄就是其中一位。尽管他才华横溢,写下的《聊斋志异》流传至今仍为人所称道,但当时的他也在榜棚街多次折戟。
蒲松龄19岁时便考中了秀才,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参加了十几次乡试,却都没能中的。那时的蒲松龄也是一个穷酸书生,在济南等待发榜,身上的钱都花光了,还需要卖掉口粮维持生计。
50岁时,蒲松龄终于心灰意冷,彻底放弃,不再参加乡试。而榜棚街也在看尽悲喜后回归平静,淡然面对今时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