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新闻 > 正文
   

沉浸在河西走廊

2024-04-07 09:34:30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赵 梅

  飘逸的飞天、戍边的将军、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葡萄种子……这些元素的聚合碰撞,是河西走廊给我们最好的馈赠。

  河西走廊从来不缺故事,也不缺讲故事的人。

  我们窥见历史文化的影子,在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的文旅场景中,在大漠孤烟和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唯美诗意里,感受着一代代人坚守、传承与创新的情怀。

  活化莫高窟

  暖阳泼洒在河西走廊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上。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正在筹备2024年数字敦煌展览的各项事宜。

  用现代科技打破时空的束缚,实现千年壁画世界的穿越,19年前初访莫高窟,丁晓宏被深深震撼。2005年至今,他参与完成近29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工作,经历了从最初低像素数码相机采集后人工拼接,到启动“数字敦煌”规模化开展数字保护的全新阶段。

  在莫高窟景区“数字敦煌沉浸展馆”戴上VR设备,便可直观地看到第285洞窟的全貌以及窟内北壁的发愿文题记。

  与“雷公”等40余位神仙飞跃云端、一同奏响天乐,在《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处,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让人“入戏”。更有吸引力的是,游客还可以在这里打卡“真人+虚拟场景”视频合成,把“虚拟体验”留在现实。

  “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就是要‘活化’洞窟,让参观者与洞窟内容互动起来,参与到各个环节里。”丁晓宏说,用数字手段保护文化遗产已有至少30年的历史,早期的数字化是以传统图片、视频和网站为主的平面形态展示,之后是3D立体展示,如今则进入了“沉浸式”“参与式”的交互体验形态。

  “沉浸式”体验是敦煌研究院盘活数字资源、让数字文化资源发挥商业价值的一个缩影。

  丁晓宏说,如果采集的数据资料原封不动地放着,1000年以后也只是一堆数据。但如果经过不断的转化、利用,就可以运用到不同的领域,放大这些数据资料的价值。

  “近几年,技术转化收入约为8000万元,资源转化收入约为3000万元。”丁晓宏介绍。

  其中,技术转化是用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为其他文物保护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做一些数字化保护方面的技术服务、联合申报课题项目等。今年,丁晓宏和他的团队还承担了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张掖大佛寺以及陕西延安、新疆库木及缅甸援外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资源转化则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2022年12月8日,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为专业学者、文化爱好者以及艺术工作者打造“一站式”敦煌文化共享平台。

  “‘活化’就得有创新,要通过创新的形式和手段,把一些生涩小众的资源转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丁晓宏说,如何盘活数字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让数字文化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是他和团队的重点工作之一。

  让敦煌文化被更多人了解、认知、感受,这是不同时代每一位敦煌守护者的行动自觉。于丁晓宏而言,19年前初进莫高窟时的震撼仍记忆犹新,大漠的荒凉、外界的诱惑不过浮云。

  对敦煌是什么感情?理工男丁晓宏似乎无法给出明确答案,他说感觉割舍不下,无论到哪里出差,只要超过10天,就总想着回来一趟。也正是因为有无数个沉浸在敦煌文化保护中的“丁晓宏”,我们才得以肆意沉浸在莫高窟穿越千年的唯美场景里。

  现场版的意味

  “你是何方人士?”

  “从西安而来。”

  “你到西域有何贵干?”

  “购买香料。”

  身着将军服的问话者用毛笔在文书上写下游客的姓名、家乡的古地名,盖上印章,宣读:“西安商贾某某,经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前往西域进购波斯香料,合法通关!”

  一问一答,仪式感满满,演绎了明代游击将军检查商旅往来,发放行走外境外地文件凭据的出关仪式。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会在问答间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为通关者高兴,为拒签者惋惜,为旅途留下别样的回忆。

  长髯飘飘,脑袋净光,夏着龙纹花臂服、冬穿铠甲的李森扮演的是嘉峪关关长。李森所在之地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关城文化旅游景区。长城墙体、壕堑、关堡、烽火台共同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2001年,21岁的李森结束了走南闯北的生活,回到嘉峪关,成为关城下旅游纪念品售货员。10年来,关城下的生活让体悟到戍边将士生活的李森蓄起胡须,扮成游击将军,给游客签发“关照”。

  李森不只是一介“武夫”,他的知识储备和一手遒劲的毛笔字让人惊叹:熟记1000多个古地名,可以迅速将现代地名翻译成古地名,还结合嘉峪关的历史文化创作出了古代西域丝绸之路手绘地图、古代西域三十六国印玺、嘉峪关军事防卫手绘全图3个具有国家级知识产权认证的文创产品。

  李森“博学”、幽默的风格让游客体验感拉满,也让他感觉自己不仅是一名售货员,更是关城的守护者。言谈中满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嘉峪关关城满满热爱的他,还想做出历代长城手绘全图、玄奘西行图、冠军侯西征路等文创产品。

  近年来,嘉峪关景区结合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开发出10余项、30余款文创产品,产品销售收入已达381万元。去年,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达40.01万人次。

  “嘴不停、脑子不停、手不停,明显感觉能力不足,体力、精力也跟不上,待人接物方面也不够活络,还要从各方面提升。”进入冬季,连续忙碌了半年的李森才进入休息期,又开始筹备配合文旅部门去外省的宣传推介,“喜欢啊,喜欢就没办法!”

  话语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足迹到不了的地方,热爱可以。李森身后,大漠孤烟的苍凉中,骆驼刺、梭梭等植物正绽放着生机。

  不止于视听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河西走廊的独特魅力还在于舌尖上的沉浸式体验。

  时光回溯,行进在“开凿”这条横贯欧亚大陆伟大通道的张骞不会想到,穿越2000多年的时光,他带回来的葡萄种子会在河西走廊生根发芽。

  “我们从1998年开始试种葡萄,到2000年酿出第一瓶酒,再到2003年成功研发冰酒,填补了国内冰酒的空白。”在甘肃祁连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葡萄酒厂酒窖里,厂长王志斌指着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向访客介绍。

  2004年从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王志斌奔赴河西走廊大漠深处。

  已与葡萄酒朝夕相处20年的王志斌憨笑着说,每次看到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他就觉得斗志满满。

  酿造冰酒的葡萄必须要在零下8摄氏度的环境下,在树枝上保持一段时间,结冰后带冰采摘压榨,不加任何糖源酿造——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王志斌和同事们从葡萄品种调整到种植技术与酿造技术改良,再到进军小瓶酒和旅游产品市场,心愿只有一个:做市场需要的酒。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白龙江林业管理局的林业工人们响应国家号召,在大漠戈壁建起了葡萄园,两年后开发出了第一瓶葡萄酒,由此开启了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序幕。

  “今年接待游客约6000人次,通过回购等各种形式带来的经济收入大概200万元。”王志斌说,文旅融合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前景,也让他觉得肩膀上传承葡萄酒文化的担子更重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张骞通西域,文化赋予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产业深厚底蕴,创建有甘肃特色的葡萄品牌,是我们新一代葡萄酒人努力奋斗的目标。”去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们在参观完王志斌的企业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让更多人沉浸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里,品尝到美味的葡萄酒,了解丝绸之路文化,也是王志斌朴素的心愿。

  走进河西走廊,“沉浸”在丁晓宏、李森和王志斌带给我们的体验中,真切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中国叙事的张力与魅力。

  河西走廊有无数个他们,而他们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山东打造新场景、新业态,解锁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下一篇:安徽推动世界级景区建设
 
0
 
 
 
 
推荐资讯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业 多点发力点亮绿色经济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观走访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
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
种下“牧草绿”,治愈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