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贾瑞君 李广寅
通讯员 商雅雯 报道
昨天刚协助完成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收尾工作,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站长岳修鹏和同事今天便开始了保护区迎潮面护坡的修补巡查。“这次补水量比较大,难得让这片湿地‘喝饱’,加固护坡是让这来之不易的黄河水长时间存续最好的保证。”岳修鹏告诉记者,黄河口管理站下辖的区域里有3个闸口开闸,生态补水面积10万亩左右,经过大面积淡水的滋养,将让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加,湿地功能更加完备。
日前,随着黄河汛前调度大流量洪水的持续下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水工程随之全面启动。自6月26日8时保护区生态补水口门北岸1号闸开始过流进水以来,保护区域生态补水工作9个闸口累计补水1.32亿立方米,是历年来保护区补水量最大、送水最快、范围最广的一年,创保护区历年补水量新高,并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漫滩补水。
为给这次“史上最强补水”营造最为优越的补水环境,保护区坚持早规划、早行动,科学编制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配置与水系连通规划(2019—2030年)》,组织实施了黄河口管理站湿地修复一期工程、大汶流湿地修复一期工程、四河故道生态恢复试验项目一期工程等湿地修复项目,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取、蓄、输、用、排水系格局;提前对21座引水闸、节制闸进行维护保养,清淤疏浚进水渠道38.7公里,并对进水薄弱环节提前做好预案,落实好责任人和施工机械,实现了抢引抢蓄,能蓄尽蓄。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黄河过水达到24年来最大流量,保护区立足抢引、抢蓄,经过多方努力,刁口河故道水头仅用5.5天进入保护区,比以往最快时间缩短了16.5天;大汶流、黄河口管理站在6月30日引水口最大流量达到了19.5立方米/秒。不仅如此,今年保护区还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漫滩补水,清水沟流路两侧漫滩补水面积达到18万亩。
“由于近年来黄河水量偏小,流路固化,保护区进水量小,一些地势较高及护坡外的湿地补水机会较小,土壤改良的速度就会相应减慢。”岳修鹏告诉记者,人工控制漫滩补水有别于日常补水,可以借助今年黄河水位高、流量大、水流速度快特点对常规补水覆盖不到的湿地以及护坡外的湿地进行充分漫灌补水,一些类似于碱蓬草等生长于高地的植被借此次补水得到充分的淡水养护,有利于今秋“红地毯”大面积的生成。
记者了解到,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生态补水和实施湿地修复工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区内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再现了“鸟类国际机场”的壮美景观,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截至目前,保护区每年观测到的迁徙、越冬、繁殖的鸟类达600万只,几乎每个季节都有超过100万只鸟类在这里栖息。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生态格局的构建,极大地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的不断提高,为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